第六十三章 唐玄宗——李隆基-第3/6页

加入书签
    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隆基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李隆基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在渭川见面时,李隆基提出他当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说”,李隆基一一应允,他这才同意。“十事要说”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在此后的时间里,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姚崇上任后,帮助李隆基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还在李隆基的支持下,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由李隆基下令灭蝗,姚崇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国家渐入正轨后,李隆基要以法治国。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李隆基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李隆基罢相。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

    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张说后的几位宰相,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张九龄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李隆基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李隆基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李隆基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