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祸乱朝政——杨国忠-第2/3页

加入书签
    王鉷被杨国忠陷害致死,从前属于王鉷的权势悉归杨国忠,但他仍不满足,借邢縡案牵连李林甫,让邢縡指证李林甫与王鉷兄弟和阿布思暗中结交,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唐玄宗因此疏远李林甫,杨国忠开始和李林甫为敌。李林甫去世,玄宗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使官。

    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之后,扶风太守房琯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杨国忠采取两面包夹南诏的策略:派遣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南诏,从安南都护府调兵从东南面进攻南诏,由于南诏方采取诱敌深入对策,将唐军引至南诏都城大和城后闭壁不战,加之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支,遭受瘴疫之苦,水土不服,结果唐军全军覆没。杨国忠再次遮掩败绩,仍伪造捷报上书朝廷,但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将唐朝损失的人数夸大为七万、十万等多种说法。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且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最终,两次“天宝战争”皆以南诏的胜利而结束,南诏不仅背叛唐王朝,投靠吐蕃,还降服了周边的寻传蛮和骠国,并趁机北进,占据剑南的嶲州和黎州。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反叛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安禄山反叛后,玄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杨国忠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说:“现在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将领和士兵都不想造反,不过十天,必定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玄宗信以为真,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由于安禄山的反叛日趋严峻,玄宗计划御驾亲征,下制令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又在朝堂上宣布此事,杨国忠非常恐慌,叫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游说杨贵妃,让她口中含土向皇上请命阻止,事情就此作罢。

    哥舒翰率兵镇守潼关,叛军长久不得进,形势也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由此潼关失守,哥舒翰被擒,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的防御使都弃郡逃跑,各郡的守兵都溃散,战场形势急转而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