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阳羡

加入书签


    2阳羡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即今苏州吴中区一带。

    唐朝时此茶便已经被列为贡品。古人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

    顶级的碧螺春,所采茶芽十分细嫩,每斤干茶需要茶芽六万个左右。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碧翠诱人,干茶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人,汤中显毫,饮之回味无穷。又有传说此茶原被当地称作吓煞人香,清朝时康熙皇帝巡幸江南至此处,有官员进献此茶,康熙饮之甚是喜爱,却言茶名不雅,特赐名碧螺春。

    有一宗事令沈苏氏很是揪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暴雨天雷电交加之时,这个孩子的头常会刀劈斧凿一般的疼,有时还会突然晕厥。

    沈禄为儿子请了远近的很多名医,却都没有治好沈叶嘉的这个病,也没有人能找到病根。待沈槚大一些的时候,此病才慢慢有了一些好转,但也没能完全消除。

    这一年沈家茶铺的生意出乎意料的好,沈苏氏觉得这是得了去世的父亲冥冥中的庇佑。

    沈家的铺子在丁蜀镇的闹市中心,主要经营的有几个主打的茶叶品类,还有其他一些品种,产自不同的省地州府,林林总总的。

    要说饮茶之习,自古就是华夏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

    制作茶叶的方法也随人们的兴致与灵感不断翻新出花样。

    到了明朝的时候,炒、蒸、晒、烘、焙、焖、发酵等工艺已大致完备。

    尤其是绿茶的制作,最是展现了中华茶民们的匠心。

    炒、蒸、晒、烘之外,又给予茶青捻揉以及扣、压、推、磨等手法,赋予干茶条、片、螺、卷等不同的外形。

    绿茶的四种杀青之法在南宋的时候就基本出现。

    传至明朝,又发展出各类名优绿茶与传统名茶。它们璀璨了中华茶圃,并传至当代。

    至明朝万历年间,六大茶类已经汇聚在了南方江浙的许多茶行中。宜兴这里的茶最是新鲜质优、品类齐全。

    话说这宜兴春秋时期属吴国治下,周元王时归于越国,周显王时又属楚,几度归属的更替使宜兴这片土地汇聚了江南之萃,越发的人杰地灵。

    到秦始皇统一**的那年,朝廷建会稽郡,设阳羡县,这便是宜兴的前身。那时就有农人仿效楚人到山间采茶入药,治疗暑热寒症。

    到西晋永兴元年,晋惠帝司马衷为表彰周圮兴义兵平叛有功,改阳羡为义兴郡,阳羡人已经开始种植茶树。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义兴郡改名宜兴县,宜兴的茶已在江南广享盛名了。但那时的人们念着旧,大多仍将宜兴称作阳羡。

    宜兴多丘陵,有盛产紫砂矿的黄龙山,其南部山区则多产茶叶,是享誉江南的传统古茶区,出产有阳羡雪芽、阳羡青茶、阳羡金毫、阳羡红茶等,六大茶类中宜兴就有品质极佳的绿茶和红茶。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朝便有商人“阳羡买茶”和汉王曾到宜兴茗岭“课堂艺茶”的记载,宜兴早在那时便开始招收学童,传授茶叶生产的技术。到了三国孙吴时,宜兴所产的“国山茶”更是享誉整个吴国。

    唐代的茶圣陆羽撰写《茶经》时,曾在宜兴的茶山中安居一年,仔细研究阳羡人如何采茶、制茶、烹茶。他在所著书中赞阳羡茶“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并细致地分析了阳羡茶的优劣:“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