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回 程尘纵论悲喜剧 孔芳退学开小店

加入书签


    这天,程尘老师讲“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他说:

    “莎翁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中国人最熟悉的是《哈姆雷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英国人曾将《哈姆雷特》拍成电影,片名是《王子复仇记》,这电影有中文译制版,很多中国人看过这部电影。

    “说说看,拍电影为什么要改名?”

    安东东几乎不假思索,道:“普通百姓更喜欢‘复仇’类的故事,以“王子复仇记”为片名,有利于提升票房收入与电影影响力。”

    “关于《哈姆雷特》,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程老师问。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不少同学脱口而出。

    “这话出自哈姆雷特之口,非常有名。其英文原文是: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程老师的英语也非常棒。

    “将这句话翻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优点是简洁,缺点是书卷气过浓,涵意也不够明确。我觉得将这句话翻译成‘活下去,还是一死了之,值得考虑’,可能更好。nottobe的字面含义本是‘不存在’,将其理解成双关语,说它既指‘死去’‘不活了’,又指毁灭某种现实,这样的理解太牵强附会了。从人物个性特征与剧情发展角度看,将其理解成‘死掉’或‘一死了之’最合理。”

    掌声劈里啪啦。

    “莎翁的四大喜剧分别是《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在中国,《威尼斯商人》最有名,其原因同样是有中文版的译制片。在这部喜剧中,莎翁将喜剧要素与讽刺手段结合起来,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个唯利是图、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形象。需要注意的是,莎翁在夏洛克的商场对手安东尼奥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信念与理想。”程老师侃侃而谈。

    接着,程尘问:“关于中国古代的悲剧,同学们知道些什么?”

    陈爱云回答说:“我读过元剧《窦娥冤》的剧本。这个作品的标题其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是简称。我听说这个剧本曾被翻译、介绍到欧洲与日本。”

    谈振说:“我还读过《赵氏孤儿》,这个剧本曾被伏尔泰改编成法语戏剧,标题是《中国孤儿》。据说该剧在巴黎各大剧院演出时,曾引起轰动。有些评论家曾将《赵氏孤儿》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相提并论。”

    程博士道:

    “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中国元代也有四大悲剧。这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某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喜剧很出色,但没有好的悲剧。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认为《窦娥冤》与《赵氏孤儿》完全算得上世界级的悲剧佳作。

    “中国高水平的喜剧很多,但大多不太有名。最有名的大概要算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了。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西厢记》中的主角崔莺莺、张生,其名声远不及配角红娘。如今‘红娘’已成为‘介绍人’、‘牵线人’的代名词。

    “我认为,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最好都要有适当的悲喜相衬,一味悲或一味喜,艺术效果都不会太好。”

    听罢程博士的独特见解,众学子频频点头。

    接着,那程老师大谈人生哲学:

    “在中国,有‘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祸福相依’等说法。比如,幼年或少年时代的苦难历程,往往会转化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如果得到本不属于你的官位、财富、职业、爱情等,往往会有后续灾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