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给你个机会

加入书签


    车夫自信一笑:“你若没说错,必然是这里,就是姜家啊。”

    东市有许多条街,每条街由诸多房子并列而成,如此才形成了一个东市。惠山县姜家宅邸,名为“姜圃”,一座宅邸,大小与东市无异。但这,仅是一户人家的私家宅邸。方邸够大了,与之相比,也根本不够看。

    但与方邸相比,姜圃内还开了私塾。

    除家族子弟,姜家作为惠山县最大的地主,耕读世家,真正书香门第。名下佃农家孩子一旦适龄,必须进入私塾读书,若有与之交好的,也可以将自家子弟送来,除此之外的商贾想进,不光得交钱,还得贴一定的给养钱补贴私塾。姜家如此做,纯粹是不喜商贾。姜圃不光是姜家大宅,也是本地有名的私塾。

    姜家最有名的还是历代祖宅家主,都由老幺来继承。

    夏星烛上前准备通报姓名问一问,哪知还没开口,守门人便问他是不是来送卖桃符的。在得到肯定答案后,便让夏星烛稍等一会儿,不久后再回来时已经牵了两头驴子。他让夏星烛把桃符放下,拿着“伶女葬花图”乘上驴子跟着去七爷那。

    他觉得奇怪,怎么在府邸里行走还要乘骑。

    可接下来的路让他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姜圃太大了,完全是一片私家园林,这里的假山堆得跟小土丘一般,小土丘则如同小山似的,上面还有凉亭。亭台楼宇,到处有栖息和赏景的地方,里面还养了诸多鸟兽,诸如猫狗雀鸟松鼠,甚至还有只猞猁。若不乘骑,靠双腿走,只怕要小半个时辰才能到,还得出一身汗。

    起初经过的地方,还有朗朗读书声和先生训骂声。

    循声望去,原来有一栋三层的大阁楼,每一层四五个敞亮大屋子,上上下下坐满了学生,全部加起来少说有两百个。

    兴许是觉得路途太远,路上不说话有些无聊,带路家丁开始介绍了起来。

    他说这里一座凉亭,是几十年前第几代的第几房建的,那一条河渠,是百年前哪位老爷挖的,这里的树是谁栽的,花是谁管的……

    停下来,原来这么一座姜圃已有三百年历史。

    都说富不过三代,姜家传承至今却已有十四代人了。

    自初代姜老爷考中秀才,开始重修了自家院舍,娶了房妻子生了三个儿子,之后每一代开枝散叶,严以律己,都多少有些成就,会把院舍扩建一些。如不扩建的,也会在当地买官田来雇佃农。时至今日,姜圃才成为如此庞大的宅邸,非一日之功,是整整十四代人、每一代同族谱上诸多人的点点滴滴努力。

    惠山县五大姓,其中也只有姜姓最低调、却也最受百姓口碑。

    但姜家却从来不是本地最大最厉害的,家里很少有经商或从事别业,除家族直系每代老幺之外,其余人一旦成年都得出乎,不许留家,这也是祖训。

    或许姜家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本地拥有私田最多的大地主一名了。

    从与这家丁中交流中,夏星烛方才得知,那日去店里的是如今姜家的家主姜七郎,二十四岁时便中了举人,本该可中进士的,但必须回来继承家业,待在惠山县,家族中的人便出了手,压了名词,不然如今三十岁的姜七郎,少说也得是个正五品。

    今日姜七郎正在后花园办“脍炙会”宴请同窗。

    这些同窗最少的都是秀才出身,各个穿着锦衣,唯独姜七郎一身布袍,远看着就像个府邸中的高等家丁似的,但其他人与他说话,都十分恭敬。所有人谈天说地,喝酒,吃着烤肉或鱼生,好不快活,时不时传来笑声。所玩的事虽然只有击鼓传花,但却玩出了花,可以诗词接龙击鼓传花,也可以所有人共作一幅画击鼓传花,还可以有人抚琴、其他人一同填词牌名作首击鼓传花,作得不好没关系,罚酒跳舞讲笑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