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中华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坐落在一个普通的贫困小乡镇。
村子名叫店村,村南边的村碑上说伏姓是战国后期皇帝为赏有功之臣赐下来的姓氏,也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祖祖辈辈世代相传便形成了这个小村落。
虽然这个村原住民姓伏,但是经过历史的洗礼,倒是有大半张姓,几个零散的别姓,再没有其他。
村子不大,从南到北也就一里多地,东西还要略小。几百口子的人,那时候人人都穷,倒也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人心倒也算是纯朴。
倒也不是没有冲突,偶有两家子吵架撂了挑子,男人拿起铁锨直往身上招呼,拍在身上也得疼上十天半拉月。女人吵架相对就“文雅”些,一般倒也不用“武器”,什么抓耳挠腮,薅头发是避免不了的,这些倒也不算什么捅破天的大事。
街坊邻居,这种事在所难免。
店村主路呈南北走向,把村子分成东西两部分。往东有三条辅路,西边房子盖的稍显凌乱,也就没有能贯穿南北的路。
东西辅路较多,也较零散,东边的辅路多些,由于西边房子太乱的缘故,一般也就通到主路便没有了。
那时的路都是土路,就是镇上也少有柏油路,更别说村里这种穷乡僻壤。且路高低不平,尤其是到了雨天,就是牛车也得打几个出溜,难走的很。
伏歌家便住在村子的东半部分,主路东边第一条街,总算起来大约在村子的中部,主路往左一拐就能看到。
家里父母都健在,下面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二大爷,伏歌父亲的亲哥哥,没有结婚,一直一个人,平时不回家,在外务工。
房子是那种土房子。地基是石头,石头上垒了几层青砖,上面全是用泥和小麦杆掺在一起,后慢慢累起来的土墙。梁是木头结构,别小看木头,但是很结实,用个几十年完全没有问题。最后盖上用芦苇杆做成的,本地人叫帛仗,再合上瓦,就算完成了。
屋不是很高。也就是那个年代,家里穷,营养不良,人就长的矮,家里大人进出磕不到头,只要稍高一点的人都得稍低着头。有时候那人高马大的人家来串门,忘了这茬,没准头上就得撞出一个大包。\
伏歌今年6岁,弟弟4岁。伏歌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
那时候不叫什么幼儿园,叫育红班,村里到了上学年龄的都要到育红班上学。
伏歌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弟弟恰恰相反,说起来嘚吥嘚的没完没了。
此时正值暑假,还没有上过学的伏歌根本不知道暑假的宝贵。哥俩正在院子里玩,玩的都是那时候都在玩的跳房子。
用不知哪里捡来的石灰块儿,在地上画上房子,哥俩就玩了起来。那时候玩的东西很少,连个玩具都没有,所以这种游戏小孩子们都玩的不亦乐乎,天天玩都没有腻的时候。
此时妈妈正在喂猪。那时候有的家里养着几头猪,少的一两头,多的也就三四头,院子小,规模化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更没有那个念头。过年的时候,条件稍好的人家就得来一头,宰了自个儿留着吃,也有自己杀来卖的,把猪宰了,拿个破桌子支起个摊子,都不用吆喝,庄子小,杀头猪半个村都得知道,有想要的或是馋这两口的也会要上二两。
卖猪的钱,给家里买点油,买点鱼,再添点水果,给孩子添置一件新衣服,这就算过年了。
说起杀猪可没有那么简单,不是谁都能干的。一头出栏的猪起码四五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齐上阵才能压制的住,得费一番功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