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的老家

加入书签


    五六间房子,**个人。屋前院后,竹树遮阴。牲畜家禽,在四周寻食。篱笆院里,小葱,蔬菜,蒜苗交错分布。

    五六间房子交差相连,左边的是大哥家,然后过来是父母住的,左边的是二哥家住。大哥,二哥都成家了,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也就是我的侄子们。那时,堂屋在中间,摆着神龛,然后左右两边是炉火房,是烧柴煮猪食牛食的地方。每到过年过节,炉火房就是热火朝天的,不是端午打糍粑,就是过年推豆腐,还有什么腊月天气做米酒。一家人近若毗邻,有好处坏处也不少。农忙时节,父母可以叫儿女们一起耕作,当然是各家先扫门前雪,忙完了自己家的,然后不管是父母帮儿子,还是儿子帮父母的,反正跟同村人一样,供吃饭,菜还要几菜一汤,还要拿出一壶烧酒。自己家的孩子们呢?上学的时候可以成群结伴地走,这样路上就不会害怕,放学了也可以一起背上背篓,去田地间,山坡上割草放牛。然后坏处呢,就是相处久了就会出现矛盾,这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刚开始只是小问题,后来二哥家说父母对待子女不公平,然后孩子们玩扑克或是打弹珠也打闹了起来,各自到自己的父母身旁告状,结果我作为一个老辈子,尽享优势,所以怒火自然牵扯不到我,可孩子打闹的事发生过几次之后,大嫂二嫂就会互生埋怨,然后开始嘴上骂战,大哥二哥装作心宽和理智,可心中多多少少也有些不满,于是终有一天,一家人开始打骂起来,可能打得头破血流但依旧不依不饶那种。于是,一家人房子相连的处境是不可能了,于是二哥家先是搬走了,离父母的房子有了几百米的距离。再后来,大哥家也搬离了这里,搬去了河对面,然后又过了几年,政府颁布了新的扶贫计划,二哥家搬去了城里。而唯一还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我,先是由小学时的早出晚归,但是周末可是可以一直呆在家里,到了初中寄宿学校,只有周末或是放假才能回到家里,再到高中时除非像国庆节那样的长假期或是寒暑假才能回去,再到出来之后,除了离职或是过年才能与父母相聚。父母始终还在家里,老家也始终还在那里,可年轻的我们不得不渐渐远离。

    老家是父母搭建的,它永远是你的避风港。新家是自己寻找的,能否找到全凭本事。可老家啊,记忆里却是那么美好,也是趣事和荒唐事的回忆啊。那时候的家,门口有着一条烂水沟,洗漱的水,盆一抛,水就随水沟流进了土里,然后在污水渗透土里的那片区域,是我种下的一丛莲蓬,莲蓬叶像一把把油纸伞一般,挡住火热的太阳,留下了叶下的阴凉。雨天嘛,莲叶会接住一颗颗雨水,让雨滴在绿色的圆盘中,丝滑地舞蹈,那晶莹剔透的水珠就那样在绿盘里变化成球状,椭圆状,扁平状,就是未在叶子上留下水渍。一滴一滴完完整整地躺在莲叶上,然后在什么跳跃运动着,直到水滴相遇,然后汇聚成更大的水珠,然后又与其他水珠汇聚,成了一潭被空气维成的细小的水塘,然后莲叶在也支撑不住了,这摊水塘慢慢靠近叶子的边缘,然后哗的一声,宛如倾盆大雨版向地里倾泻。在看那门前屋后的竹林树木,树有樱桃树,棕榈树,桂花树,还有那大白杨。

    竹林是一处生活来源。老一辈人啊都会竹编手艺,竹子在他们手中成了各种工具。花篓和背篓是我儿时农作的常见工具,背上满满一花篓的猪草,这样牛就不会饿肚子,然后秋收的时候,背上一背篓的包谷时,就会让我肩膀疼上一个晚上。然后就是家中木床上底下铺的一层,是由一片片竹片捆扎而成,而那房子的楼阁则是由木梁和一根根竹子捆扎制成,这样的阁楼可以承受几千甚至上万的重量,然后就能储存和烘干收获的包谷了。阁楼上藏有众多的密秘,哥哥们读书时的旧课本,感觉比我上学时的课本有趣多了,还有一搜用古老的一分钱纸币折粘的小船,我看到了就是眼冒金光,感觉未来我将拥有百万身价一般,还有家中那只大黄猫的产房,每次到了春天,黄猫一晚上都在春叫,害得我睡不着,可是过了半个月之后,我就会开开心心地爬上阁楼,因为母亲说,在阁楼上的某一个隐秘的角落,黄猫诞下了三只小猫,一只全身漆黑,一只黑白相间,还有一只跟黄猫一样,全身布满黄色的毛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