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217(二更) 舍我其谁-第4/5页

加入书签
 在往来于并州和河东之前的信件中提到过诸葛亮的名字,言及他因棉籽分离机器的发明而得到了乔琰的看重,此时俨然是当做第二代下属之中的重点对象来培养的。

 那诸葛玄作为诸葛亮的叔叔,其立场也不言而喻了。

 将这个人选的委派作为对河东世家的回应,足够了!

 卫觊心中大定。

 又听乔琰在此时说道:“此外我有另外两件事想要委托你去做。”

 卫觊:“君侯但说无妨。”

 乔琰慢条斯理地说道:“其一,我要你们自河东郡陆续收容河内郡的民众。”

 河内郡中想要过太平日子的民众不在少数,但因太行山阻隔,汾水河谷抵达太原的路途也遥远,不乏有因为种种缘由放弃之人。

 若是直接将人引入河东郡,却是可行之策。

 那河内郡的太守王匡满心盘算着让她领兵来攻,以图有个直接前往冀州入邺城任职的理由,可乔琰偏偏不想遂了他的意思!

 河内郡的民户越少,王匡的处境也就越危险。

 让他慢慢体会这种感觉好了。

 河东世家既然要表现出对她效忠的诚意,此时也应当不吝于拿出一些安顿民户的田地与钱财才对。

 这也是一笔对他们而言尚能接受的支出。

 卫觊当即应了下来。

 “其二,我想劳驾你往弘农走一趟,替我拜会一番张伯英与张文舒。”

 张伯英与张文舒,便是凉州张奂的两个儿子张芝和张昶,也是贾诩先前应对乔琰的缺人说辞推荐过的人才。

 这两人都是草书好手,尤其是前者,还有个称号名为草圣。

 为何让卫觊去替她跑一趟也就不难理解了。

 卫觊何止是人长得漂亮,情商不低,一手书法更是河东卫氏真传,所谓“凡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便是对他的赞誉。

 按此说法,他的草书着实不差,还别具一格地创立了“草体微瘦,筋骨为上”的宗派,去拜谒张芝实可说是对了门路。

 将经学大家“骗”到乐平,要用蔡邕和郑玄的名头,那么将书法大家骗来,自然也要上个同道。

 原本蔡邕也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河东世家如今巴不得能有用武之地,还是给他们一点发挥的机会吧。

 卫觊也欣然接下了这第二个委任。

 他匆匆离开并州回返河东的时候,恰与麋竺前来并州的车队擦肩而过。

 但因麋竺此番可算是秘密前来,并未在车队上标识有东海麋氏的图章,也就没让卫觊认出商队的所属。

 他只是眼见这等人数的车队抵达并州,心中感慨了一句今日并州往来商旅之繁盛,早已不是当年景象。

 麋竺也并不知道,他已经两次在卫觊的拜访之后才抵达并州,以至于又一次蹭了对方的光,遇上了乔琰心情正好的时候。

 但乔琰心情好不好其实不太重要,当他抵达晋阳的时候,全部的心神都已经被面前的棉布给吸引走了。

 陆苑在寄给他的信中送了棉布小样,也提及了阳安长公主往邺城一行做棉布展示之事,但一种此前从未出现在中原的布料,不亲自尝试穿着此种衣物,实在难以真切感受到它的特殊。

 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再常见不过的棉布,对土生土长的大汉子民来说,堪称极具震撼力。

 “植物材质比起动物毛皮来说更容易减少风疹的发生,棉布又比麻布更具备了保暖效果,尤其是这棉絮夹衣……”麋竺喃喃出声道。

 乔琰几次见到麋竺的时候,这位东海麋氏未来的家主都表现得尤其镇定,今日倒是少见的有些失态。

 麋竺摩挲了两下手中的棉夹袄后,又重新将注意力放到了棉布上。

 棉花填塞的夹袄防寒效果已不需乔琰多说,话虽如此,更要抬升价值,达成物以稀为贵效果的,还是棉布。

 他极力让自己收回留连在棉布上的目光,朝着乔琰看来,问道:“君侯当真愿意将此物托付给东海麋氏?”

 方今时节,商人虽有钱财,但在董卓之流都可以私铸小钱的情况下,徒有钱财是没什么用的,反倒是攻城略地的武力才更有价值。

 这才是为何麋竺在买定了乔琰这支潜力股后,宁可付出更多的钱财,以至于多于乔琰给出的回馈也无妨。

 如今看来,他的眼力着实不差。

 昔日的乔琰还未曾成为并州牧,甚至因箭射刺史之事而被禁足于乐平两年,刚刚解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