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考试在即。毕业考试,这种说法是正规的、写进档案和历史的说法。我们叫得更直接——预选考试。预选考试后,紧接着十天半月后才是更为关键的升学考试。预选有两个分数线,一个是高中招生考试的选拔线,过了这个线的同学,可以领到初中毕业证,参加高中招生考试;过不了这个线的同学,得复读一年,参加明年的高中招生考试。
对于我们重点班来说,这第一条预选线形同虚设。虽然听说往年的高中升学考试中,也出现过重点班同学落榜的事,但那相当于马失前蹄,是极个别的。纯属意外事故或者别的什么,总之和实力无关。毕业考试中的第二条分数线是中专预选线,那才是重点班同学关心的。这条线的高低,决定于最后进线的那位同学的成绩。一般情况下,从第一名往下数,给多少名额就在那个名次上截止。
1986年中考,分配给凤仪一中30个名额,是当年全县中专预选名额的五分之一。凤仪一中重点班50名同学和初三其他7个班三百多名学生一起,竞争这30个名额。
进入第二条分数线的同学和进不了第一条分数线的同学人数相当。这两端的几十名同学,大都不想再进高中读书。前者想越过高中直接进中专,提前吃皇粮;后者不想在学校浪费时间,想早点种庄稼或就业或外出打工。因此,两者为了达到目的都开始努力,为进入各自的预选线拼搏。
班里倒数几名的同学,有的会在考试前做工作,想方设法进入升学考试预选线,参加中考。一些排名一直在末尾的同学或家长,大约会提前做工作,好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刚刚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数学老师好像很不理解,他说,除非奇迹降临,否则,一考一个鸡蛋的同学,即使放进预选线,也考不上高中,还不如踏踏实实复读。
奇迹不会降临,有数学老师的论证为据。他说,把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等等统统抛过,计零分。十道判断题,要么全部划对号,要么全部打叉号,得3到7分,十道单选,四个答案,在1到4个序号中,不管选哪一种,20分的题,得分在2到5分之间。也就是说,把初三的数学卷子交给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去答,得分在5到12分之间。有的同学却答2、3分,甚至交白卷。
临了,老师还要来一句:数学真那么可怕?!
数学真那么简单?我做一百道题的效果,抵不过白露眉毛微微一皱,老师你能解释这个嘛?我心里嘀咕嘀咕,疑疑惑惑。
其实,不管是数学老师还是别的老师,对重点班还是很给面子,照顾得连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偏心,有点不好意思。数学老师为我们分析数学考试的事,似乎有高看我们一眼的意思。确实,一百分的数学试题,我们班排名最后的同学,也在60分以上。
自从我上初三以后,我妈从来没叫我帮忙卖过菜。并且一到做饭的时候,我爸就赶到菜摊接班,我妈火急火燎回家做饭,好让我一回家就吃到热腾腾的饭。我爸除了种几亩地,除了偶尔帮我妈挂菜(批量买进)外,还一直做着零星的生意。他做生意和我妈很不一样。我妈长年累月就固定在一处,她说那样买菜的人好找,我妈不但不改变卖菜的地点,一年四季的打扮也几乎不变。我爸卖东西更像打游击,今天在这个乡镇,明天在另一个乡镇。腊月贩卖各种年货时,不但撵乡镇,还走村串巷的吆喝。麦子收了后会收购地软、粉条等,拉到市里去卖;又在别的地方收购葵花子、橘子等拉回来批发、零卖。做得顺的话,一次赚的钱比我妈卖菜一年赚得还多,有时也会赔进本钱。我认为我爸这种生意之道,赔进去最多的,是面子。虽然在多年以后,当我有了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比较成熟的社会经验之后,我明白我爸这类人在发展城乡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永远也不能释怀的,是那些难听称谓:菜贩子、水果贩子、洋芋贩子、干果贩子、猪贩子、驴贩子、二道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