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老一辈科学家的品德胸襟

加入书签


    鼹鼠事件对学术会议召开,没有丝毫影响。

    本来L聚合酶就是要公开的技术。

    公开这项技术,只是告诉其他人这项技术夏国有了,并不是把这项技术的细节都公开。

    国外光刻机大家都知道厉害,但别人也不可能公开光刻机的所有技术图纸。

    陆恒接受了一次组织内谈话,一名高级指导员过来解释事件经过。

    有点表达歉意的感觉在里面。

    毕竟基因编辑实验室的人员审核,是他们在做。

    结果审核出现问题,有鼹鼠混入其中。

    还好没有造成严重损失,不然就要谈怎么赔偿安抚陆恒的问题了。

    这件事对陆恒来说其实算好事。

    杨明院士决定直接加入恒基生物。

    他也趁着这个机会,表示以后要独立,不再基因编辑实验室带领项目了。

    以前陆恒用自己的技术,在帮官方搞科研,虽然拿到10亿技术授权费用,和数千万水稻项目实验经费,这些经费大部分都躺在账户里发霉,陆恒没怎么花钱就实验成功了。

    他的自身定位和官方的关系,一直比较模糊。

    现在陆恒提出独立,将来有项目可以合作。

    官方可以出人出力,提前商量好项目所占份额,甚至可以委托恒基生物研发,最后成果也清晰明了。

    对于陆恒请求,这次谈话的人没有权利答应,只能汇报上去,让更高层做决定。

    第二天,陆恒得到消息,他的条件上面答应了。

    不答应也没办法,留住人也留不住心。

    陆恒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从杨明这里,陆恒才知道又有人被记过处分,这次是负责安全审查的人员背锅。

    在学术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上面让陈文福院士提前和陆恒做项目交接。

    陈院士就是“南袁老,北陈老”的水稻研究专家。

    水稻项目实验室。

    一位满手老茧,白发苍苍的老者和陆恒握了握手。

    相互介绍熟悉后,陆恒开始交接。

    陆恒介绍道:“这次改造的是杂交水稻龙粳21号,考虑用这种水稻是因为它的产量高,去年亩产已经达到1300斤。”

    “现在有没有预估出他在盐碱地的产量怎么样?”陈文福问道。

    这要是问其他人,肯定说不出答案。

    毕竟水稻苗,才刚长出来没多久,谁能预估出它最终产量?

    但陆恒毕竟是有系统的人,他保守估计道:“根据基因层面的表达来看,亩产最少能达到1300斤,种植不出意外,肯定没问题。”

    “当然具体还要您接手后,等水稻成熟,才能统计出来,另外这也只是实验室产量,实际种植能达到多少,都需要时间验证。”

    搞生物科技,尤其是农业,并不是一下子就知道结果。

    生物生长需要时间,所以每个项目持续的时间其实都很久。

    陆恒只是从理论上得出改造后的龙粳耐盐碱稻,产量应该不会比正常龙粳21号低。

    也因为这个原因,明天在学术会议上,陆恒都需要收着点。

    不能过于吹自己水稻项目成功。

    万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