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知道他听不懂我,
可我抬头迎上他的目光,
我知道他懂了,他是在说:
“朋友,我也老了”
我是他最后的狗,
就像他陪伴我们一样,
我将陪伴他到最后的时刻。
宇宙纷繁,这个世界同样如此。经过自有文明记载长久而繁杂的探索,研究与尽可能贴近真理的实践,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未能探明的现象,而这其中被称为闪点的现象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个。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这种现象是种大自然的造化,是这个神奇的世界会在某些条件下产生的意外,并认可了其在偶然中切实改变了几次历史事件的结果与几次寰宇局势的走向的看似是伪命题的结论的正确性。
很明显,仅仅为了这一份过去的偶然,闪点便极具研究价值,能掌握这样一种未知将会在争端中获得可怕的优势,所以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闪点就一直被广泛研究,甚至可以说是自火之后人类研究时间最长的现象,不过直到今天还是没有重大突破。
对于学名为闪点的现象仍不乏有人研究,其中追溯其形成的条件的人居多,并且因为长久的研究成果差强人意,愿意投身于此的研究人员数目愈来愈少。正如学术界盖棺定论的那样,这是种“非人类控制的,自然形成的”现象,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群人研究的方向很是独特——他们称之为“引发性”,而引发性的理论与目前广泛认可的理论有根本性的冲突。
在整个闪点研究都不景气的大“潮流”下,这类引发性人物更是少见了,他们的学派式微,更是因为他们无法证明有关“闪点是由某种生物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自己所引发的理论”哪怕一点点的正确性。他们那可能存在的科学直觉与或许掌握的神秘知识,也许是可以激励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到达闪点发生的地点,不耐其烦的收集与分析数据,甚至是摆平由于闪点发生而引发的乱子,再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并改进作业流程…但是啊,但是这些不能帮他们找到证实他们理论的根本性的证据。真的,真的找不到。可是这群人继续追寻着闪点,反而因为“引发性学派”太过拗口,开始有人给自己的学派起各种代号,其中反响最高的便是“逐光者”。
官方们更倾向于破解闪点原理并加以运用,对于已经广泛认为是自然现象的空想“引发性”学派不置可否。但后者,这一小撮人,不至于饿死——如上所述,闪点现象还是需要有人去关注的,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破解,未来说不定可以,且对于发生在国土内人口居住地或某些重要地点的闪点总归是要有专人到场的。一般官方的相关组织里会设一个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士专司此事,民间也亦有被认可的经验老道的熟手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这类职业人员,被官方认定了称呼,即为逐光者,这或许也是一种讽刺吧。毕竟近乎盲目地追求一个好像总感觉可能存在却总和现实矛盾的理论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啊,逐光者们绝大多数是由“引发性”学派的学者渐渐转变来的。“年轻时把逐光当梦想,后来把逐光当职业”,李欣雨,昊明最著名的逐光者,在《白鸿之影》的卷末这样写道。
“昊明人喜欢定义,我们将闪点定义为白鸿的故事相信已经广为流传,比起来自琉璃塔的故事,我欲在此描述的‘白鸿’主观化程度也不低。白形容颜色,是大多数闪点现象发生时产生的光的颜色,这种光不好描述,根据祖宗们记录的规律,若光晕的状态给人的感觉越是柔和,生成或者说是传送出现的物体‘能量’等级就会越高,(这种能量等级采用的是穹宇标准)”李欣雨.《白鸿之影》第一卷第二章:慧玲寓语学馆,1650:15-16
“维诺尔人称闪点为空影,正好对应了我在上文所述的白鸿无痕的特性,奇怪的是古老的森源地区称其为云萍,而非闪点,那么闪点这个官方称呼的来源最早是来自哪里呢?我查阅了多方资料,竟然毫无记载,仿佛世界上的所有人一瞬间就知道了这个现象叫做闪点,这不合理。最终我在我的老师的师兄(我不能妄称)那里寻到了一个还可以接受的答案,是最早的逐光者定义了’闪点‘并详细记录了它,向世人公知,和时至今日的逐光者,尤其是学派逐光者们所作的一样——详实的公布所有他们获得的数据。世人广泛接受’闪点‘名称和最初的逐光者们一定有某种渊源,但是因为我已经退出了学派,从师得艺,也不便问得更多。”李欣雨.《白鸿之影》第一卷第二章:慧玲寓语学馆,1650:1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可我抬头迎上他的目光,
我知道他懂了,他是在说:
“朋友,我也老了”
我是他最后的狗,
就像他陪伴我们一样,
我将陪伴他到最后的时刻。
宇宙纷繁,这个世界同样如此。经过自有文明记载长久而繁杂的探索,研究与尽可能贴近真理的实践,世界上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未能探明的现象,而这其中被称为闪点的现象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个。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这种现象是种大自然的造化,是这个神奇的世界会在某些条件下产生的意外,并认可了其在偶然中切实改变了几次历史事件的结果与几次寰宇局势的走向的看似是伪命题的结论的正确性。
很明显,仅仅为了这一份过去的偶然,闪点便极具研究价值,能掌握这样一种未知将会在争端中获得可怕的优势,所以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闪点就一直被广泛研究,甚至可以说是自火之后人类研究时间最长的现象,不过直到今天还是没有重大突破。
对于学名为闪点的现象仍不乏有人研究,其中追溯其形成的条件的人居多,并且因为长久的研究成果差强人意,愿意投身于此的研究人员数目愈来愈少。正如学术界盖棺定论的那样,这是种“非人类控制的,自然形成的”现象,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群人研究的方向很是独特——他们称之为“引发性”,而引发性的理论与目前广泛认可的理论有根本性的冲突。
在整个闪点研究都不景气的大“潮流”下,这类引发性人物更是少见了,他们的学派式微,更是因为他们无法证明有关“闪点是由某种生物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自己所引发的理论”哪怕一点点的正确性。他们那可能存在的科学直觉与或许掌握的神秘知识,也许是可以激励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到达闪点发生的地点,不耐其烦的收集与分析数据,甚至是摆平由于闪点发生而引发的乱子,再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并改进作业流程…但是啊,但是这些不能帮他们找到证实他们理论的根本性的证据。真的,真的找不到。可是这群人继续追寻着闪点,反而因为“引发性学派”太过拗口,开始有人给自己的学派起各种代号,其中反响最高的便是“逐光者”。
官方们更倾向于破解闪点原理并加以运用,对于已经广泛认为是自然现象的空想“引发性”学派不置可否。但后者,这一小撮人,不至于饿死——如上所述,闪点现象还是需要有人去关注的,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破解,未来说不定可以,且对于发生在国土内人口居住地或某些重要地点的闪点总归是要有专人到场的。一般官方的相关组织里会设一个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士专司此事,民间也亦有被认可的经验老道的熟手进行相关的处理工作。这类职业人员,被官方认定了称呼,即为逐光者,这或许也是一种讽刺吧。毕竟近乎盲目地追求一个好像总感觉可能存在却总和现实矛盾的理论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啊,逐光者们绝大多数是由“引发性”学派的学者渐渐转变来的。“年轻时把逐光当梦想,后来把逐光当职业”,李欣雨,昊明最著名的逐光者,在《白鸿之影》的卷末这样写道。
“昊明人喜欢定义,我们将闪点定义为白鸿的故事相信已经广为流传,比起来自琉璃塔的故事,我欲在此描述的‘白鸿’主观化程度也不低。白形容颜色,是大多数闪点现象发生时产生的光的颜色,这种光不好描述,根据祖宗们记录的规律,若光晕的状态给人的感觉越是柔和,生成或者说是传送出现的物体‘能量’等级就会越高,(这种能量等级采用的是穹宇标准)”李欣雨.《白鸿之影》第一卷第二章:慧玲寓语学馆,1650:15-16
“维诺尔人称闪点为空影,正好对应了我在上文所述的白鸿无痕的特性,奇怪的是古老的森源地区称其为云萍,而非闪点,那么闪点这个官方称呼的来源最早是来自哪里呢?我查阅了多方资料,竟然毫无记载,仿佛世界上的所有人一瞬间就知道了这个现象叫做闪点,这不合理。最终我在我的老师的师兄(我不能妄称)那里寻到了一个还可以接受的答案,是最早的逐光者定义了’闪点‘并详细记录了它,向世人公知,和时至今日的逐光者,尤其是学派逐光者们所作的一样——详实的公布所有他们获得的数据。世人广泛接受’闪点‘名称和最初的逐光者们一定有某种渊源,但是因为我已经退出了学派,从师得艺,也不便问得更多。”李欣雨.《白鸿之影》第一卷第二章:慧玲寓语学馆,1650:17……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