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商人的历史-第2/3页

加入书签
    可以说在西汉之前,华夏历代统治者从来没有过,刻意打压商人这一愚蠢的举动。那商人历史上的恶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

    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商人地位超然身份重要,所以根本不受任何限制,也没有任何人敢约束他们,加上他们敛财的本领实在太过强悍,这让没有念过哈佛mba的各位统治者很是头疼。却又只能对着天天吃香喝辣的商人干瞪眼。

    眼看着商人,从本就不发达的商业体系中,大把大把的捞银子,而统治者竟然只能盼望百姓多生儿子,从而收取人头税。试问哪个皇上能咽下这口恶气,可咽不下也得咽。因为光眼红的是没有用的,商人,根本不怕皇上。别逼老子,把老子逼急了,老子投奔他国!!

    但这个时候,始皇帝扣了扣下巴:“百姓们,官员们,我今天高调宣布,大秦帝国成立了,大家热烈鼓掌。”这时,影响了华夏其后数千年历史的重要力量,文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于是随后不久,文人带着一身耀眼的光环,隆重登场。

    华夏历史自古以来的农税政策,让统治集团更喜欢人员固定而厌恶人员流动,商人逐利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不受统治者喜欢。

    商人精明的头脑,见风使舵的能力和冒险的本质,更让其难以接受长期人为盘剥,相比之下,头脑简单,喜欢稳定生活并拥有极强灾难承受力的农民,自然就是统治者的最爱。

    当然,最早是那位学者发现了这一秘密,现在已经不可考。但这人绝对是文人之中高山仰止的存在。因为,汉武帝随后会丢一个随机红包出来,文人恰好独占了这个红包。

    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秦奠定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汉朝吸取秦的教训,轻敛薄赋,只收6.67%的农业税,客观上只能支撑一个宰相坐牛车的小政府。

    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汉初崇尚黄老哲学,放任无为不抑兼并,相当于现今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结果,市场活动强烈,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大地主手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国家纳税人口迅速减少。

    大地主强大的避税能力,使得国家税收进一步减少,迫使晁错提出“纳粟拜爵”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大地主们都有了爵位,但纳税人口的急剧缩小,使得国库进一步空虚,国家粮库没多久又空了,边境此时告急,不得已之下,汉朝政府只好开征6%的财产税。

    如果富人们隐瞒税收,一经告发,则财产一半给告发者,另一半收归国库。一时间,“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害”。西汉政府,从初期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中尝到了恶果后,终于转向了西汉中期的杀商政策。

    因为统治者懂得了,商人具有积聚社会财富的强大力量,必须“重农抑商”,才能平衡商人和农民的利益。否则这股力量,会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决策,皇上有沦为傀儡的风险。从此,历届政府都将重农抑商作为基本国策。

    从客观来说,这是农耕社会必然的结果,也是商业经济不发达时代,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必然选择。而一直蛰伏的文人,终于等到了他们一生中最大的红包。这一红包,让文人享用了上千年。直到另一个伟人,开启了全民教育,将文人从神坛之上彻底拉了下来。

    …………………………………………………………………………………………..

    其时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发现,自己杀了商人好像也不对,全国的经济并没有好转,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而董仲舒这时,拉了拉汉武帝的衣角:“皇上,微臣有《葵花宝典》一本,当可一解皇上烦忧。”

    看到董爱卿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注1)后,汉武帝拍案而起:“准了。”什么叫人才,这就是人才。

    当汉初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已经不能满足汉武的雄心之时。如何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了汉武帝急需解决的难题。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