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十章

加入书签


虽然已从祖父那里,听到过告示中的大概内容,等到下午,在城门口聚集的人群基本散开后,沈卓还是与柳平一起来到城门口。

 亲眼看到那些让人心情激动的内容,沈卓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在现场将告示中的内容抄取一份。

 柳平看着有些不解,“表哥,你明明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为什么还要这么费事的将它们抄下来?”

 要不是他们从附近的饭馆中租来的有张小桌子,在城门口这种空旷区域,根本没法抄写。

 就算有了小桌子,看到沈卓就那么站在那里弯腰写字,而且还要抄那么多,柳平仍觉难以理解。

 沈卓却是丝毫不觉得辛苦,边一字不漏的细心抄写,边回道。

 “记下难免会有遗漏,还是全都抄下来,可以随时观看更方便。”

 抄户部所出的那份可彰显东宫太子功绩的清单,只是顺手为之,这份税改方案,则是他必须要抄录的重要资料。

 因为沈卓可以肯定,等到这半旬的农忙假结束,返回书院后,先生们肯定要就这件事考核他们这些学子。

 尽量紧跟时事热点,是各个书院师生的必修课,据说这也是皇上和太子的意思,明确要求各大书院要注重培养学子的综合素质,要务实。

 这与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进学思想不同,沈卓对此非常认可。

 回去的路上,听到周围传来的那些议论声,柳平小声说道。

 “表哥,听说太子的年龄跟我们差不多大,我本来觉得你已经很厉害了,没想到太子竟然更厉害。”

 沈卓抬手拍了下柳平的头,“别拿太子殿下与我们这些市井小民相提并论!”

 说完,沈卓自己忍不住瞬间愣住。

 他生来早慧,几乎具有过目不忘之能,所以他纵然不曾恃才傲物,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比较清高自负的。

 所以他从没意识到,自己不知何时竟然生出这种想法,还在此刻如此理所当然的用这种话劝诫柳平。

 毕竟沈家虽然家境寻常,因沈继川与儿子在县里的人缘颇好,与历任县令大人的关系也不错。

 这些人脉关系给沈家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沈继川父子成功抄录到不少典籍,家中藏书颇丰。

 所以沈卓算得上是自幼饱经书,年仅九岁就以小三元之资,成功考取秀才,名动三河县所在的青山府。

 今年前去人才济济的青山书院就读后,沈卓依旧是成绩最优秀的那位魁首,力压一干年龄比他大许多的同窗。

 自从今上登基后,与年幼的太子相关的话题就不绝于耳,让人感到真假难辨。

 生活在远离京城的偏僻县城中,没有门路知道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仅凭一些道听途说,沈卓本对太子并无太深印象。

 只是通过朝廷近些年来,陆续实施的一些惠民举措,以及在各地出现天灾**时的处置上看,基本可以认为,当今皇上是位体恤民生的有道之君。

 太子身为皇上唯一的儿子,能力出众的贤名远扬,若说是皇上在早早的为其铺路,其实不足为奇。

 而东宫属官去各地发展产业的同时,还会不惜代价的为当地修路铺桥,造福当地一方百姓的消息,也确有其事。

 只是那些据说是由太子提出并主导的惠民政策,谁都不知道背后的真假。

 沈卓也认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他对过去听到的那些与太子有关的消息,心中也一直存疑。

 直到这次看到由太子提出的改税方案,在没有正式实施的情况下,先进行公示。

 旁边还附带着一张户部为东宫正名,为自家的隐瞒向东宫道歉的公告,沈卓才意识到,事情可能并不像他与许多自以为清醒理智的人所以为的那样。

 因为普通百姓所能看到的,只有这么两份让人心潮澎拜的公告中书写的内容。

 可是有心之人,却能通过这两份公告的同时出现,再结合其内容,看出其背后所暗藏的刀光箭影与朝堂纷争。

 以征集大安百姓意见的名义,公示尚未正式实施的税改方案。

 又附上可为东宫太子证明其功绩,让太子在民间的声望与影响力更上一层楼的户部清单,为太子造势。

 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其实都是这份税改方案在朝堂上受阻的现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