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所说的家塾,实际上也是义塾,原系贾家始祖所立。恐族中子弟有家境贫寒不能延师者,即入此中读书;凡族中为官者,都要捐助银两,以为办学费用;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师,当时在家塾中司塾的是当时有名的老儒贾代儒。
贾家的家塾条件较好,还管茶饭,所以同贾家稍有关系的亲友,都想方设法让子弟进家塾来。不过,这种家塾,只有本族人才能免费入读。例如,秦钟虽是贾家的亲戚,但他入塾照样要付钱。书中说:“(秦钟的父亲秦业)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生源复杂的家塾
贾家虽是大户人家,但家塾中生源复杂,连呆霸王薛蟠也在内。他们“假说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二日晒网,白送些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儿进益……”家塾里各色人都有,连搞同性恋的都有。学生中斗鸡走狗、拈花惹柳、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
家塾中所用教材,与其他私塾大致相同,但塾师也可自订,东家也可增添科目。如《红楼梦》中就写道,贾政问宝玉的跟班:“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那个跟班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奉《诗经》……”贾政就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虽然贾政那么说,但其实贾府对私塾老师还是很尊敬的。例如,私塾先生的孙子死了,“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国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亦呈二十两,宁国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别者族中贫富不等,或三两五两,不可胜数。另有各同窗家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
这贾代儒虽是贾氏族人,如不是他在家塾里当先生,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给他脸面。贾府虽是大户人家,对私塾先生也是很尊敬的,而一般农户乡民,对私塾先生则更加尊敬了。
有苦有乐——近代名人的私塾
近代,有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如鲁迅、钱穆、陆文夫等,他们深厚的旧学基础都得益于童年时的塾师,而他们成名后回忆起幼年时的私塾经历,往往既对那种落后的教育方式予以批评,同时又对那段童年回忆带有难舍的感情。
鲁迅曾就学于“三味书屋”,他在《朝花夕拾》中回忆起自己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国学大师钱穆所读的家塾,当时在江南极为普遍。有些家塾先生是本村人,早上来,晚上归,但大都住在私塾里。他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因离室小便,归座,塾师唤至其座前,曰:‘汝何离座?’得击早心十掌。自是不敢离室小便,溺裤中尽湿。……年终,先父因谢师歇塾。为余兄弟学业,移家至荡口,访得一名师,亦华姓,……进余年八岁,师为余讲《史概节要》及《地球韵言》两书。”
西席、学究
塾师也叫西席、西宾、私塾先生、教书匠或村学究。如《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人称智多星,原先是个私塾先生,又称为吴学究。一般而言,主人为“东家”,宾客次于主人,故称“西席”或“西宾”。唐人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保事乞西宾。”
著名作家陆文夫写有一篇以“乡村塾师”为题的文章,记叙了他小时候遇到的乡村塾师。陆文夫上的是村塾,一位富有的农民利用自家的房屋,为全村孩童请来一位塾师,事先谈好束脩、饭食,然后再与村民们分摊,富者多出,贫者少出,办学者决不从中渔利。教室共有三间草房,其中一间是先生的卧室,课桌和凳子各家自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贾家的家塾条件较好,还管茶饭,所以同贾家稍有关系的亲友,都想方设法让子弟进家塾来。不过,这种家塾,只有本族人才能免费入读。例如,秦钟虽是贾家的亲戚,但他入塾照样要付钱。书中说:“(秦钟的父亲秦业)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生源复杂的家塾
贾家虽是大户人家,但家塾中生源复杂,连呆霸王薛蟠也在内。他们“假说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二日晒网,白送些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儿进益……”家塾里各色人都有,连搞同性恋的都有。学生中斗鸡走狗、拈花惹柳、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
家塾中所用教材,与其他私塾大致相同,但塾师也可自订,东家也可增添科目。如《红楼梦》中就写道,贾政问宝玉的跟班:“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那个跟班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奉《诗经》……”贾政就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虽然贾政那么说,但其实贾府对私塾老师还是很尊敬的。例如,私塾先生的孙子死了,“贾家众人齐来吊问,荣国府贾赦赠银二十两,贾政亦呈二十两,宁国府贾珍亦有二十两,别者族中贫富不等,或三两五两,不可胜数。另有各同窗家分资,也凑了二三十两。代儒家道虽然淡薄,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
这贾代儒虽是贾氏族人,如不是他在家塾里当先生,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给他脸面。贾府虽是大户人家,对私塾先生也是很尊敬的,而一般农户乡民,对私塾先生则更加尊敬了。
有苦有乐——近代名人的私塾
近代,有许多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如鲁迅、钱穆、陆文夫等,他们深厚的旧学基础都得益于童年时的塾师,而他们成名后回忆起幼年时的私塾经历,往往既对那种落后的教育方式予以批评,同时又对那段童年回忆带有难舍的感情。
鲁迅曾就学于“三味书屋”,他在《朝花夕拾》中回忆起自己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尊敬的心情,认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国学大师钱穆所读的家塾,当时在江南极为普遍。有些家塾先生是本村人,早上来,晚上归,但大都住在私塾里。他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因离室小便,归座,塾师唤至其座前,曰:‘汝何离座?’得击早心十掌。自是不敢离室小便,溺裤中尽湿。……年终,先父因谢师歇塾。为余兄弟学业,移家至荡口,访得一名师,亦华姓,……进余年八岁,师为余讲《史概节要》及《地球韵言》两书。”
西席、学究
塾师也叫西席、西宾、私塾先生、教书匠或村学究。如《水浒传》中的军师吴用,人称智多星,原先是个私塾先生,又称为吴学究。一般而言,主人为“东家”,宾客次于主人,故称“西席”或“西宾”。唐人柳宗元诗:“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保事乞西宾。”
著名作家陆文夫写有一篇以“乡村塾师”为题的文章,记叙了他小时候遇到的乡村塾师。陆文夫上的是村塾,一位富有的农民利用自家的房屋,为全村孩童请来一位塾师,事先谈好束脩、饭食,然后再与村民们分摊,富者多出,贫者少出,办学者决不从中渔利。教室共有三间草房,其中一间是先生的卧室,课桌和凳子各家自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