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流——师,书,画-第5/10页

加入书签
    上述两条材料中,私塾先生的收入相当,一个是在族馆中教读,一次性收薪金二十四千;一个是在自己家中开馆,每人平均八百,收二三十人,也将近二十千。

    萝卜、罗布、锣钹

    古时候,有个小气的东家,请家教先生吃饭每次都吃萝卜,先生很不高兴。一次,东家请先生便酌,欲考学生功课。先生预先关照小孩:若父亲要你对对子,你看我的筷子,我筷中夹什么菜,你就对什么。吃饭时,父亲讲“枝桃”,学生见先生筷子正夹着萝卜,便对“萝卜”。父亲说:“不佳,但过得去。”又说:“绸缎。”学生仍对“萝卜”。父亲不悦地说:“绸缎如何对萝卜?”先生帮学生辩解道:“萝是丝罗之罗,卜是布匹之布,有何不可?”父亲无奈,又出对子说“钟楼”,学生又对“萝卜”。父亲摇头,先生又为之辩解:“萝乃锣鼓之锣,卜乃铙钹之钹,有何不可?”东家又出二字“岳飞”,学生又对“萝卜”。东家大怒,责问先生:“你为何一直用萝卜教学和对对子?”先生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容易请客,又叫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也是萝卜,肚内装的也是萝卜,我怎么能不教你孩子萝卜呢?”

    《儒林外史》中的村学究周进,薪俸则是“每年馆金十二两银子,每日(饭钱)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这位先生的束脩似乎少了一些。

    学生到私塾读书,多少都要送上一份“贽敬”。有本书中写道:“开馆那日,申样甫同着众人领了学生来,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众人各自散了。周进上位教书。晚间学生家去,把各家贽敬拆开来看:只见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

    自开私塾的先生,费用全靠学生上缴;而家塾或义塾,食宿都由东家供给。如东家富裕,出手又大方,则日子好过一些。塾师除一日三餐之外,还有点心、茶水供应无缺:有些大户人家,还有佣人专门伺候塾师。塾师的薪俸可以全部拿来养家。如果遇到手头不宽裕的人家,私塾先生也是有苦难言,既要清高,又要争待遇,十分挣扎。

    丹青,说的就是画工,即以绘画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职业画家。当然,以绘画糊口的还有宫廷御用画家和画院画家。文人画家中,也有靠卖画度日的。不过,他们常常是随兴而画,与民间的职业画工“带着镣铐舞蹈”是大有不同的。

    无名画者——美大业之馨香

    中国民间画工的历史十分悠久,商、周春秋之时,我国的建筑业就很发达,早先的画工同建筑师的关系很密切,王室的宫殿、贵族的深宅,都需要画工来装饰。

    “画工”一词,正式出现于汉代。《后汉书》中所提到的“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就是指从民间招募到宫中供使的一般画工。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东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这些画室中的画工,也都是从民间招募到宫廷里的画家。民间的画工,多作画于各州、县的厅堂、墓室及其他场所。

    时兴纸画

    在集日或庙会时,画工常画些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等小像儿纸画出卖。南宋木工出身的画家李嵩,就以所画《货郎图》出名。

    早在汉代,作为殉葬艺术品的墓室画就已出现。实际上,由于汉代距今已经十分遥远,地面建筑上的壁画早已随着悠久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发掘出的一些壁画,基本上都是墓室壁画。

    在山东、陕西、甘肃、NMG等地的不少古墓中,都发现了令人惊叹的墓室画,反映了汉代的生活。其中,在NMG和林格尔县发现的东汉墓室壁画,是迄今所见的汉代壁画中图幅保存最多、内容较丰富、图画场面较大的作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