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名机,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名医,据说做过长沙太守。他“勤求古方”,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写出了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医药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开“笑方”
南阳人沈槐年老无后,整天愁得寝食难安,终于忧虑成病。他的病,当地的医生谁也治不好。后来,张仲景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蛋形,外边涂上朱砂服用。
沈槐看了这个药方,不觉好笑。他命人用五谷杂粮做成了一个5斤重的大药丸,但并不服用,而是将其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把张仲景奚落一番:“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笑话!笑话!哈哈哈!”
不知不觉中,他忧心的事全抛在了脑后。张仲景又来登门拜访:“恭喜先生的病好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华佗,字符化,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名医。他十分同情下层的劳苦百姓,所以不愿做官,宁愿摇着串铃四处行医,为人们解脱疾苦,同时也把精力集中在医药的研究上。华佗由于医术高明而闻名遐迩。传说,他给魏王曹操治疗头风病,需要做脑部手术。曹操却怀疑是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关进大牢。华佗自知难逃一死,便想将自己著的医书《青囊经》传给牢头。哪知那个牢头却害怕惹祸上身,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将书付之一炬。
孙思邈,唐朝初年的名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活了100多岁,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对学习、研究传统医学极有价值。他特别重视妇幼保健,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对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管贵贱贫富,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
孙思邈救产妇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正在伤心大哭。他走过去一问,才知道棺材里躺着的是老婆婆刚刚难产而死的女儿。
孙思邈估计产妇并没有死,便要求开棺抢救。棺中的产妇,脸色蜡黄,毫无血色,如同死人,但孙思邈一摸脉搏,还在微微跳动。他迅速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产妇就很快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产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都称赞他是活神仙。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他家世代从医,祖父是个“铃医”,父亲也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在十几年的行医过程中,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了一部旷古烁今的中药著作《本草纲目》。
民间医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
很多民间医生没有专门的营业场所,常常奔波于江湖之间,或上山采药,或下乡行医。他们肩背药箱,手摇串铃,四处行医卖药,相当辛苦,如江湖郎中、铃医、卖野药的等。此外,还有一类算不上医生的医生——“稳婆”。
名医扁鹊算是较早的江湖郎中。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王公大臣和下层百姓治病。他曾经以针熨结合汤药,救活了虢国太子的“尸厥症”,被视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之后,他又经过赵国的都城HD,取道汤阴,渡黄河,至山东,又先后在魏国、秦国和周都治病。类似扁鹊这样的江湖郎中,很受群众欢迎。
江湖郎中一般都是无钱开药铺的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因家境没落,读书做官不成,便改学岐黄之术,做了江湖郎中。其中有略精于此道的,也有半斤八两的,他们都是靠给人医病混口饭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张仲景开“笑方”
南阳人沈槐年老无后,整天愁得寝食难安,终于忧虑成病。他的病,当地的医生谁也治不好。后来,张仲景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蛋形,外边涂上朱砂服用。
沈槐看了这个药方,不觉好笑。他命人用五谷杂粮做成了一个5斤重的大药丸,但并不服用,而是将其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把张仲景奚落一番:“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治病?笑话!笑话!哈哈哈!”
不知不觉中,他忧心的事全抛在了脑后。张仲景又来登门拜访:“恭喜先生的病好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华佗,字符化,是生活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名医。他十分同情下层的劳苦百姓,所以不愿做官,宁愿摇着串铃四处行医,为人们解脱疾苦,同时也把精力集中在医药的研究上。华佗由于医术高明而闻名遐迩。传说,他给魏王曹操治疗头风病,需要做脑部手术。曹操却怀疑是华佗要谋害自己,就把他关进大牢。华佗自知难逃一死,便想将自己著的医书《青囊经》传给牢头。哪知那个牢头却害怕惹祸上身,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将书付之一炬。
孙思邈,唐朝初年的名医。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活了100多岁,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著有《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书,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对学习、研究传统医学极有价值。他特别重视妇幼保健,还打破当时医学界“各承一业”的陋习,主张用综合疗法治病。他对用药、用针、用灸都很精熟,对病人不管贵贱贫富,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赶救”。
孙思邈救产妇
有一次,孙思邈在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棺材在前面走,棺材里滴出几点鲜血,后边跟着一个老婆婆,正在伤心大哭。他走过去一问,才知道棺材里躺着的是老婆婆刚刚难产而死的女儿。
孙思邈估计产妇并没有死,便要求开棺抢救。棺中的产妇,脸色蜡黄,毫无血色,如同死人,但孙思邈一摸脉搏,还在微微跳动。他迅速选定穴位,只扎了一针,产妇就很快苏醒过来,胎儿也顺利产下。眼看母子得救,大家十分感激,都称赞他是活神仙。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他家世代从医,祖父是个“铃医”,父亲也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在十几年的行医过程中,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调查,编写了一部旷古烁今的中药著作《本草纲目》。
民间医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
很多民间医生没有专门的营业场所,常常奔波于江湖之间,或上山采药,或下乡行医。他们肩背药箱,手摇串铃,四处行医卖药,相当辛苦,如江湖郎中、铃医、卖野药的等。此外,还有一类算不上医生的医生——“稳婆”。
名医扁鹊算是较早的江湖郎中。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为王公大臣和下层百姓治病。他曾经以针熨结合汤药,救活了虢国太子的“尸厥症”,被视为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之后,他又经过赵国的都城HD,取道汤阴,渡黄河,至山东,又先后在魏国、秦国和周都治病。类似扁鹊这样的江湖郎中,很受群众欢迎。
江湖郎中一般都是无钱开药铺的人。他们之中,有的人是因家境没落,读书做官不成,便改学岐黄之术,做了江湖郎中。其中有略精于此道的,也有半斤八两的,他们都是靠给人医病混口饭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