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设医科和药科。医科分为四部,即医部、针部、按摩部和咒禁部,每一个部门都由博士担任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就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批准成为合格的医生。“医生”一词由此而来。
宋代承袭唐制,也称医生。《宋史·职官志》中写道:“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岁终,则会其全失,而定其赏罚。”
坐堂医
坐堂医,指旧时民间在中药店内坐堂行医的医生。据传,“医圣”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时,常在公堂上为百姓诊病,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张仲景,就把中药店聘请来的医生誉为坐堂医。此外,自家开药铺兼行医的人,也称坐堂医。
古人还常将医生尊称为“医官”,如《金瓶梅》中常为西门庆家看病的任医官就是例子。医官是一种总称,自宋代以来,医官中最高一级的官职是大夫,依次类推为郎中、医效、柢候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医官的职位还没有达到大夫一级。自从宋朝设“大夫”级医官后,民间就把医生称为“大夫”,北方尤其如此。特别是正规部门的医生,如太医等,则一律称“大夫”。对有些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和教育的医生,有时也称”医官”“大夫”。
“郎中”也是官名,不过其职位要比大夫低。唐、宋时期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随便叫了。
不过,“大夫”和“郎中”也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设馆医病的医生称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乡串镇医治杂科的医生,都称为郎中。而且,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
挂牌医
绝大部分医家都自己开药铺,或游荡江湖,行医兼卖药。也有少数人挂出招牌,只管诊病开处方,不卖药。这些人中大多数医术很高、名气很大,前来求医者车马盈门,所以不用卖药谋生;也有少数人刚刚从医,没有资本,开不起药铺,所以只看病不卖药。上述只看病不卖药的医生,常被称为“挂牌医”。
医生也叫“杏林”,这里有个典故。据传,三国时东吴有位与华佗和张仲景齐名的医生董奉。他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重病者种植三五株,小病者种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杏林遍山。后来,“杏林”一词常用来专指那些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家。
药物疗法——内服外敷药到病除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材料,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尤以植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中药主要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中药以内服为主,主要通过肠胃的吸收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其中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滋药、丹剂等。
汤药,以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去渣而制成。汤药是中医应用最早、最为普遍的剂型。大多数中药通过煎煮后,可使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饮后易于人体吸收,收效较快。煎汤药的器具有沙锅、沙壶、瓦罐等。
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中也有关于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事实上,古人在动植物知识还极为贫乏的情况下,难免误食有毒植物,从而引起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不过,他们同时也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可以解除某些病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宋代承袭唐制,也称医生。《宋史·职官志》中写道:“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岁终,则会其全失,而定其赏罚。”
坐堂医
坐堂医,指旧时民间在中药店内坐堂行医的医生。据传,“医圣”张仲景担任长沙太守时,常在公堂上为百姓诊病,传为佳话。后人为纪念张仲景,就把中药店聘请来的医生誉为坐堂医。此外,自家开药铺兼行医的人,也称坐堂医。
古人还常将医生尊称为“医官”,如《金瓶梅》中常为西门庆家看病的任医官就是例子。医官是一种总称,自宋代以来,医官中最高一级的官职是大夫,依次类推为郎中、医效、柢候等。
“大夫”在古代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医官的职位还没有达到大夫一级。自从宋朝设“大夫”级医官后,民间就把医生称为“大夫”,北方尤其如此。特别是正规部门的医生,如太医等,则一律称“大夫”。对有些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和教育的医生,有时也称”医官”“大夫”。
“郎中”也是官名,不过其职位要比大夫低。唐、宋时期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大夫”“郎中”就可以随便叫了。
不过,“大夫”和“郎中”也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设馆医病的医生称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或走乡串镇医治杂科的医生,都称为郎中。而且,北方人称“大夫”的多,南方人称“郎中”的多。
挂牌医
绝大部分医家都自己开药铺,或游荡江湖,行医兼卖药。也有少数人挂出招牌,只管诊病开处方,不卖药。这些人中大多数医术很高、名气很大,前来求医者车马盈门,所以不用卖药谋生;也有少数人刚刚从医,没有资本,开不起药铺,所以只看病不卖药。上述只看病不卖药的医生,常被称为“挂牌医”。
医生也叫“杏林”,这里有个典故。据传,三国时东吴有位与华佗和张仲景齐名的医生董奉。他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贫民百姓治病不收诊费,也不取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重病者种植三五株,小病者种植一株,名为“康乐杏”。不到几年,杏林遍山。后来,“杏林”一词常用来专指那些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家。
药物疗法——内服外敷药到病除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材料,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尤以植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中药主要分内服和外用两种。
中药以内服为主,主要通过肠胃的吸收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其中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滋药、丹剂等。
汤药,以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去渣而制成。汤药是中医应用最早、最为普遍的剂型。大多数中药通过煎煮后,可使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饮后易于人体吸收,收效较快。煎汤药的器具有沙锅、沙壶、瓦罐等。
神农尝百草
《淮南子》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中也有关于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事实上,古人在动植物知识还极为贫乏的情况下,难免误食有毒植物,从而引起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不过,他们同时也发现,服用某些植物可以解除某些病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