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又臭又长,建议别看-第6/13页

加入书签
    戒、定、慧

    戒,约束佛教徒的日常生活纪律,后发展为极其繁多复杂的佛教戒律。定,又称“禅定”,即摒除一切俗世杂念,集中精神冥想,从而逐渐领悟佛法。慧,即经过长期的修行,终于领悟佛法,达到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

    佛陀认为,有情众生是由“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类现象组成的。

    色,就是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感受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

    受,就是身体的五根接触五境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受蕴”有三类,即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

    想,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欢欣快乐,或者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并且形成语言概念。

    行,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产生的贪欲、嗔恶等心理活动,它特指思想中决定和支配人的行为的因素,如目的、筹划、决断、意志等。

    识,指一切认识活动赖以发生的精神主体。早期佛教分“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佛教认为,人的善恶行为,并非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既然人只是“五蕴”的聚合,而这“五蕴”都是空而不实的,而且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也就是“五蕴皆空”了。这样,一切的爱欲和执著就没有了根据。

    理念——四法印与六道轮回

    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它们是四项印证佛教学说的标准,若合乎这四项标准就是真正的教法,反之则不是真正的教法。

    众生有生就有死,器物有成就有坏,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迁流不息的转变、生灭不停,这便是诸行无常。诸行无常,意在引导众生领悟“空”的意义,达至不生不灭的境界,以离苦得乐。

    无常苦空

    无常,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有生必有灭,没有恒常的存在。人生虽然有短暂的快乐,但终会不由自主地坏灭和离散。如果人类惑于贪、嗔、痴,忙于追求五欲,便会形成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佛教认为,要想减少痛苦,只有证悟“缘起性空”,去除“人、法”二执,用无我的精神,向善的方面努力,去建立人间的净土。

    诸法无我,其中所谓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相互依存的。离开了因缘和合,其性则空,这就是“诸法无我”。要做到“无我”,就要破除离开固执的成见,佛教称之为“我见”。

    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分别从“空”和“缘”两个角度阐述了佛性的真谛,是佛教宗教理念的核心所在。领悟这两个理念,对于佛教修行至关重要。

    破除我见

    我见,包括人我见、法我见。凡“有情”产生的“执见”,如我、人、众生、寿者等,属于“人我见”,又称我执;凡“法”产生的“执见”,如执、蕴、处、界等,属于“法我见”,又称法执。人、法二执,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缘散则离。

    有漏皆苦,人们不明白世间和人生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产生贪欲、仇恨、愚昧偏见等烦恼心情,能使人丧失理性,就叫“漏”“毒”,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脱离烦恼的生命都是极痛苦的。

    涅槃寂静,是佛教的理想境界。涅槃,意指烦恼之火已经熄灭,贪欲、嗔恚、愚痴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烦恼都灭尽,也就是达到完全解脱的自在境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