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战前部署-第3/4页

加入书签
    接着宋宁又与聂忍、大德法师、郭万、许棠、盛柏、凌泽等人具体推演了一番双方大战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形,然后相应地制定下了几个作战方案——这是宋宁的一贯作风了。

    宋宁深知自己赋不足,行军打仗难以与当世的名将相比,所以每逢大战,他都会召集手下的谋士、将军一起讨论、推演。通过听取多方意见,最终拿出一个相对较优的作战方案来。等真的大战爆发之时,他便会放权让手下的各位将军自行指挥,他只把握住大方向、搞好后勤保障即可,轻易不再插手或干涉前方将军的具体作战指挥。

    这无疑是正确的。战场上瞬息万变,若不能给前线将军足够的自主权,后者作战时只会束手束脚,错失良机。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有许多。

    比如: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便强行插手前方将士作战,强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作战,哥舒翰几次上奏,分析当时形势,建议应固守潼关,稳妥地对付叛军。当时安禄山虽然势如破竹,攻占了河北、洛阳,但一路杀人如麻,不得人心,哥舒翰想要等叛军分裂后,他再从容收拾叛军。

    奈何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接连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用兵。哥舒翰无奈,最后只得出潼关与叛军作战。结果灵宝山一役唐军惨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剩下八千人,哥舒翰本人也被手下骗出关外,降了安禄山。

    唐军经此一败,元气大伤,唐玄宗更是惊恐不已,直接逃往了四川。

    再比如崇祯在浃县之战和汝州之战中就指挥不当。浃县之战时,崇祯命苏京为监军,催促孙传庭出潼关救援开封。孙传庭称自己所率新兵未经训练,不可轻易出战,崇祯不听,孙传庭只好出兵,结果先胜后败,被歼数万。

    汝州之战时,孙传庭本欲固守潼关,奈何在崇祯皇帝和关中官员的催逼下冒险东进,兵部侍郎张凤翔进谏:“孙传庭所有皆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这一付家当,不可轻动。”奈何崇祯不听。结果汝州一战,明军中了闯王李自成的诱敌深入计,孙传庭惨败,退守潼关。不久潼关被破,孙传庭战死。五后,孙传庭继室张氏率三妾两女投井自杀。

    孙传庭死后,不到五个足,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昔日白无畏也是如此,若非他接连催促老将苏延出咽喉关与张向阳作战,苏延也不会战败自杀。

    苏延死后,咽喉关失守,张向阳率军直接杀入中州。白无畏紧急启用老将刘发,这才挡住了张向阳。只是刘发生怕自己步了苏延后尘,所以出征前特意与皇帝白无畏明,此去必大破张向阳,但会需要很长的时间,请白无畏耐心等待,万不可听信谗言,贸然插手前方战事。

    然而,白无畏迫于无奈答应了他,却也因此对他产生了不满。中间不仅曾派监军隐晦的催足他尽快用兵,而且等刘发击败张向阳后立刻便将刘发召回京城,然后明升暗降,解去了刘发的兵权。刘发因此心灰意冷,告老还乡,颐养年。

    不久,刘发病死,张向阳卷土重来,不过数月时间,便攻破中都,大苏灭亡。

    这些例子几乎如出一辙,结局不是惨败,便是亡国。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宋宁就非常注意吸取前人教训,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他深知自己军事指挥水平有限,强行插手或遥控指挥只会坏事。所以,一旦开战,宋宁一般都放权让将军们自行指挥,自己很少干预。他之所以能在多次大会战中获胜,与他这种战前积极讨论推演,战时大胆放权,战后赏不逾时有很大的关系。

    制定好具体作战计划,又备下几套预备作战方案后,聂忍、大德法师率军北上,建立北部防线;许棠、凌泽则率军西进,驻守凌蒙山。此山地处胶东与苏症苏东交汇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守住了这里,便可以阻止朱顶从苏症苏东进入胶东。同时凌蒙山边上就是日光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