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北洋模范团-第2/3页

加入书签
    袁世凯一生中妻妾众多(一妻九妾),其原配于氏是他当年返回河南乡试不第时在家乡完婚的。两年后,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出生,这也是于氏唯一所出。

    袁世凯到朝鲜后,陆续添了多房妾侍并生了众多子女(总共十七子,十五女),但这些弟弟妹妹们都与袁克定的年龄相差很大,譬如次子袁克文就比袁克定要足足12岁,因此袁世凯对袁克定当然是另眼相看,好生培养。袁克定从就跟着袁世凯,无论袁世凯是驻节朝鲜还是站练兵,或者巡抚山东、总督直隶,袁克定就未曾离开过一步要起袁克定,倒也算是出落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一改他父亲那种身材五短、赳武夫之形象。袁世凯在清朝为官的时候,袁克定也供职于农工商部,但有不测风云,1912年初袁克定在河南老家骑马的时候不慎摔伤,因为医治不及时而落下病根,走路有点跛态,作为父亲的袁世凯看了十分痛心,便于次年送他到德国继续治疗。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见袁大总统的长子前来就医,自然十分重视,招待也极为殷勤。

    威廉二世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当时正想在远东扩展势力,于是趁着宴会的时候在袁克定耳边吹风:\"中国现在搞的共和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要想发达,必须向德国学习,非帝制不能发达。大公子回国后一定转告大总统,中国要恢复帝制的话,德国一定尽力襄助。\"

    不仅如此,威廉二世在袁克定回国的时候还特意写了一封信让他转交袁世凯,信中的大概意思也是中德亲善提携并劝告袁世凯称帝云云。

    在德国期间,袁克定为德国所取得的成就惊叹不已,由此也对德国帝制之功效深信不疑。1914年,36岁的袁公子在德国脚伤没治好,倒是怀揣着一个皇帝梦回了国。由此,袁克定在家中刮起了一阵\"德国旋风”,他给自己和弟弟们都定做了一套威风凛凛的德国亲王将校服,隐然以“太子\"自居。

    可惜的是,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却对家人、亲戚十分避嫌,他几个成年的儿子在前清的时候倒在官府里做过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国后,在袁世凯的坚持下,反而没有一个人在外做官,这让袁克定十分郁闷。ъiqugetv.net

    这人一闲下来就容易出事,袁大公子除了不断劝老爹早日登登基称帝以外,就是扮演孝顺儿子的场面。因为对于未来\"袁式帝国\"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性,到底是嫡长子继承制还是能者居之所以他需要在自己的老爹和外人前表现出自己\"贤德\"的一面。

    只见袁大公子先是行了个礼,然后道“先生请了。最近听父亲为国事繁忙,作为儿子的担心父亲弄坏了身体,这不是托人买了上好的山参炖了汤送给父亲。不知父亲现在身体如何?\"

    幕僚看着袁大公子那一幅孝顺模样心里谈了一口气,表现再好又有何用?那个位置已经是别饶了,可轮不到你。但是这等话他又不能,只能拱了拱手敷衍的\"大总统刚刚会见完普鲁士大使,现在正在歇息。属下还有事,就不陪公子了。得罪!”

    看着急匆匆离去的幕僚,袁大公子也没有在意,只是转身将下人托盘上的那只碗拿在手中后道“滚远点儿,要是有人问起你知道怎么?”

    “回公子的话,这碗汤是公子不亮就起来亲手熬的。”

    \"不错,下去领赏去吧!\"完就不再去管下人自己兴冲冲地端着碗向书房走去。

    而就在此时京城西山的一处军营里,尖锐的哨声想起。瞬时,无数将士从房间里冲了出来再操场上列队。这就是袁世凯的“模范团\"在集结!

    “模范团\"可以是当时北洋军队中最为顶尖的存在。袁世凯知道北洋军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自然清楚重塑向心力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位强人看来,希望重现一场“站练兵”,于是早在前一年就亲任团长,大张旗鼓地抽编\"北洋军模范团\"。这是一个北洋军军官培训班的扩大组织,袁世凯也希望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成暮气沉沉的北洋军中的\"模范军\"。为了避免北洋旧部的反感,北洋军宿将王士珍任模范团\"筹备处处长”,但是办事员中除了张敬尧、陈光远等北洋老人,还有当时从国外回来资历尚浅的青年军官比较扎眼。民国三年十月二十七日,保定军官学校的毕业典礼,袁世凯派遣\"侍从武官长\"荫昌为代表,用北洋大总统的名义,为毕业学员颁发毕业文凭,每人还赠军刀一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