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子弹还是友谊-第2/3页

加入书签
    东海是徐世昌的字号,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曾任军机大臣。当年袁世凯向清廷奏请徐翰林兼管新建陆军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总办(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徐世昌欣然就任。其到任不久,袁世凯即因克扣年饷、诛杀无辜被人告发,军机大臣荣禄与陈奎龙负责查办。徐世昌与陈奎龙为同榜进士,私交甚笃,于是为袁世凯请,袁世凯得以逃过一劫,使一场弥大祸消弥于无形,袁世凯自是对徐世昌感恩不尽。徐世昌在站练兵工作虽只两年多,但他一来便受到袁世凯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言听计从,称之为兄;二来是翰林出身,受到将领的尊重,皆称之为师;三来工作勤奋,自学军事及英语,先后编写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及《操法详晰图》十三册,以统筹全军训练及教育,成绩卓着,声望很高,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北洋军队中仅次于袁世凯的地位,也达到了\"以文修武、以军功进身\"之夙志。站练兵,是中**队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袁世凯、徐世昌皆功不可没。徐世昌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近代化军事理论,制订了中西结合的军制、法典、军规、条令及战略。

    作为军师存在的他当然知道袁世凯这话的意思是什么,最近这外面的那些投机者总是叫嚣着要恢复帝制。当然,这帝制恢复的话自然是不可能将宫中的那个皇帝给搬出来的,放眼这下也只有眼前的这位袁公有这能力。但是有能力归有能力,徐世昌并不想恢复帝制。在共和与帝制的问题上两个好友不止一次的进行过争吵,两人也因为各自不同的理念开始渐行渐远。

    徐世昌一直倡导和平过渡的理念,在军缺政的北洋政府里是个鸽派。当年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时,徐世昌就力劝袁世凯做事留一线,切勿伤及国本。其指导思想是逐渐由君主**转向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当年对革命党饶策略也由剿而抚,由抚而和。

    他们不愿与革命党对阵,主张采用和平方式,赶清帝下台,这就避免了一场大内战,最终达到了推翻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的目的,这个决策是明智的,值得肯定。为何逼清帝退位,归政于民国?据还是世昌的妙计--让段祺瑞领衔,以北洋将领64人联名、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电发次日,徐世昌为避嫌恳请辞职。

    徐世昌实在是不明白,袁公现在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何必要冒下之大不韪坐上那烫屁股的龙椅呢?那些成叫嚣着恢复帝制的人能有什么好心?无非是想做一个从龙之臣罢了!既然如此,那我还是作壁上观的好,真到了那一就挂印回家。真是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当我主子,门都没有!

    \"袁公,这几日属下在和几家外国银行谈借款之事,对于外面之事实在是不甚了解。现如今民国初立,到处都是要用钱的地方,税赋是指望不上了,现如今只有从洋人手上借,到时候等袁公和议会那边一齐整顿国内政局后在途其他!”

    “嗯,还是东海一心谋国啊!实在是辛苦你了,与洋人谈判之事切不可软弱,记住,你身后站的是众北洋将士。\"

    在和徐世昌交待了几句后袁世凯就让他继续去忙去了,看着他这位老朋友的背影,袁世凯呢喃道\"东海啊!你是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咱华夏历来就是帝制,岂能轻易改之?望汝好自为之。”

    对于是否施行帝制袁世凯其实也在挣扎,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并且确立了皇帝制度等制度。从这时起,华夏就进入了封建社会,皇帝制度也一直存在。到清朝灭亡的时候,我国已经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皇帝也存在了两千多年。前清虽然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灭亡的,但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不认同皇帝制度,很多人在心里还是认同的,就比如自己。而且刚进入民国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平等就是谁都不能管谁,就开始无法无、胡作非为了。最初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比较混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