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寰宇恬安

加入书签


    文昌九年五月廿一日常朝,皇帝颁诏宣布北巡启行之期为当年六月廿七日,此乃司天监、昭文馆、集贤阁合力测算所得之吉日。

    重揆得空去探望姑母——淮国公主。淮国公主宅邸在洛京城南,由兴福宫前往需要穿过大半个洛京。重揆精选几名卫士随行,再带上幼禾,众人皆戴幞头、着米色圆领袍,轻装简从,乘马而出。

    自圣武帝定鼎以来洛京已度过五十载太平时光,当今至尊乃守成令主,御极以来专修文治,政通人和,百业俱旺,洛京一区民物康阜,繁华程度居中州之冠,城内楼宇耸立、鳞次栉比,硫璃青砖、相交辉印。重揆骑马经过洛京城中几处颇为繁华之市街,纵然盛夏酷暑,街道上车马如织、毂击肩摩,沿街店肆内各色货品一应俱全,令人应接不暇。

    洛京地处中州腹心,舳舻齐会,辐辏云集,又有国朝二帝数十年之苦心经营,商贸之繁盛、市井之兴旺远超历代。由兴福宫向南行三四坊之远,正对内城东南角楼处有酒楼数十间,门上皆缚彩楼欢门,飞桥栏槛,珠帘绣额,入夜后依旧灯烛荧煌,恍如白昼,为四方饕客供应炙鸡、燠鸭、鹿脯、鹑兔、鸠鸽等野物佳肴。街坊妇人腰缠青花布手巾,绾起高髻,穿行酒案,为食客换汤斟酒,众多歌伎在筵前献歌吹笙,弄情卖声,缭绕缠绵。

    洛京人口稠密,每条街巷都能寻到茶楼酒肆,不仅沽酒、卖茶,还能兼做饭食。京中百姓平日忙于营生,极少在家烧菜作饭,各色饭庄食肆就成了解决饮食需求的首选。

    酒楼间参差罗列着众多店肆,锦缎、香药、簟席、屏帏、鞍辔、珠宝、脂粉、书画、异兽等奇珍异宝无所不有,京中达官显贵平日在此处寻觅金题玉躞、牙签犀轴,常有膏梁纨袴不吝资财、一掷千金,只图一时欢愉。由内城东南角楼西望,内城南垣之下有一处地方,屋宇雄壮,门前广阔,人声鼎沸,昼夜不息,此处是大宗商品交易处所,各色掮客、买主穿行其间,买卖范围从金银、丝绸、粮米、木材、瓷器到异域输入的香料、宝石、良马,甚至官家特许之盐铁、茶酒,可谓无所不包。此处每次交易辄动千百万钱,天下富商巨贾闻利而来,京中百姓将此地戏称为天市。

    重揆众人途经天市时几乎被人流所淹没,卫士们将他围在其中,他倒只顾着幼禾,生怕她走散。红砖绿瓦、楼阁飞檐在盛夏骄阳映衬下格外刺眼,天市里的嘈杂喧闹污浊,可太孙殿下并不急着离开,他拥着幼禾在喧闹拥挤的街市中徜徉,自觉身下竟生出一阵轻盈,这是他十几年来鲜有目睹的市井风光。

    重葵一行穿过内城西南角街市,经过几坊民居,来到飞虹桥前。洛京有两条河道穿城而过,提供河运和城中用水,一条名为惠通河,由西向东横贯东西城垣,河道笔直,略偏向北,设有两道水门,是为东、西漕门,另一条名为曲觞河,河道由西垣偏南入,南垣偏东出,周行洛京城南,呈半月状,出入之处不设水门,只设两道水闸。东、西漕门间的惠通河上共架桥十二座,飞虹桥即是其中之一。飞虹桥正如其名,不设桥墩,桥面中部隆起,宛如飞虹,桥头建筑华丽,桥上两侧栏杆遍饰石笋、石狮,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惠通河两岸多植杨柳,岸边菰蒲莲荷繁盛,绿波盈盈,雁凫嬉戏其间,沿河多有桥亭台榭,棋布相峙,与飞虹桥呼应成景。二三年来,京中高门大户流行起养猫之风,惠通河两岸筑有许多猫舍,每日都有渔夫捕来小鱼卖作猫食。

    重揆一行经过飞虹桥北引桥处之街市,街道两侧商铺招牌如林、旗帜飘扬,道路中车马粼粼、行人匆匆,有药铺、靴店、脚店、米店、茶坊、食肆、肉铺、当铺等店肆,还有难以胜数的地摊,摊贩卖力推销着各色日用百货,揽客、叫卖、还价、争吵之声不绝于耳。飞虹桥北还有一条绣巷,数百名绣娘在此缝制幞头、腰带、裙裤,专供平民百姓日常穿。街市上还有几间书局,售卖寻常书籍,有位士子在一间书局前驻足良久,衣着寒酸,面有菜色,正欲离去时,一位绣娘模样的女子忽然跑来,向士子怀中塞进一权银镯后又飞快跑开,独留下士子呆立在原地。旁观此景,重揆与幼禾相视一笑,只感叹伉俪寒微,他日升腾,切莫辜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