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五月,洛京城中暑热方盛,闾里街巷,都摆满了团扇、凉席、冷饮等时令之物。当月八日,皇帝诏告天下,将在本年盛夏巡狩瀚海并由皇太孙代行。如此大事,总有些人上奏反对或提出质疑,所幸中书、门下二省坚定支持北巡,反对者未能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出洛京城北四十里,浚阳县治南门外,二十余位武将正踞于马上,后面立着三百名禁军卫士,旗甲鲜明、精神矍铄。刚到巳时,烈日高悬,禁军卫士全副重甲,人人汗流浃背,耳听树上蝉噪、林间鸟啼,聊以缓解暑热。众人皆翘首以盼,忽见一位少年策马飞奔而来,身后有一大群卫士乘马相随。待少年勒马驻足,一众武将连忙翻身下马,连带身后乌泱泱的一片禁军跪地行礼。
“臣等恭迎太孙殿下。”
领头者跪拜者乃是大都督府中军长史张宗谅,而马上少年正是皇太孙元重揆,他一袭戎衣、腰佩横刀,扫视众将,颇有些意气风发。
大夏素来重视武备,视戎事为立国之本,宗室子弟大多以从戎习武为荣,宁愿埋首篙草,也不甘屈身馆阁。重揆自幼时便勤练刀槊弓马,一直不曾荒废,今日出城,正是遵循国朝传统,奉敕命校阅禁军。重揆平日里鲜有离开洛京的机会,此次是他生平第一次校阅禁军,一路上纵马驰骋,心情舒畅,不胜欣喜。
立国之初,神武帝考察历代兵制,创设大都督府执掌军旅之事。大都督府掌管天下兵籍,统筹操练、宿卫、戍边、屯田、器械、舟车、薪俸、谍报等军务,并与兵部一道共同掌管武将升降、赏罚、叙功等事务,世人多尊称大都督府为帅府。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员作为长官,官秩正二品,出行可建节树纛、衙仗开路、旌幢相随,仪仗规模在宰相之上,另设左右都督为副职。大都督府之下设有前、后、左、右、中五军长史府,分理天下兵籍、军务。自贺泰去职,大都督已出缺多年,左右都督、大都督府长史等要职皆由勋贵老臣领受,极少到府理事,徒有其名,眼下大都督府日常事务由中军长史张宗谅代为主持。
国朝兵制,天下兵马分为天子禁军和郡县镇军,禁军守卫京师,镇军屯驻四方,禁军兵籍由中军长史府管辖,镇军兵籍则由其余四军长史府分掌。禁军依照与皇帝亲疏可分为内外两重,内重为金吾、羽林、虎贲、鹰扬、豹韬、监门六卫,负责戍守皇宫及京城,在皇帝出行、祭典、朝会乃至亲征时作为近卫随侍天子左右,承担仪仗、引导、护卫之重任,其中羽林、金吾二卫专职护卫皇帝,在禁军诸卫中与皇帝最为亲近。外重为天节、天钺、九斿、玄戈、骁骑、万骑、抚远、宁边、平朔、绥蛮、清塞、静戎、奉国、匡国、昭义、宣武、兴德、崇信十八卫,平时驻防京畿及腹里郡县,若遇战事则抽调出征。护卫太孙的东宫四府及诸王护卫虽非天子近卫,但其将士多选自禁军诸卫,故受中军长史府监管。
内外禁军合计二十四卫,诸卫设有大将军、将军等职,但多不实授,诸卫实际长官为中郎将,下设左右郎将为副职。诸卫郎将之下依次有统军、别将、旅帅、队正等统兵官。
重揆此番校阅的宣武卫乃是外十八卫其中之一,张宗谅作为中军长史对宣武卫可谓知根知底,由他陪同自然最为合适。
刚接到敕命时张宗谅不免生疑,不过很快释然。巡狩瀚海可不只是狩猎宴饮或游山玩水,同时也是在向瀚海诸部宣扬国朝武力,同通婚、赏赐、封官、分配牧场等手段一起构成国朝控制瀚海草原的整体方略。既然是宣扬武力,自然要出动大军随驾北行,凭此威慑瀚海诸部。皇帝让重揆在此时校阅禁军用意明显,张宗谅自然能领悟,他为了皇太孙驾临做好了准备
宣武卫官署在浚阳县治南门瓮城内,张宗谅引导重揆在此处下马,并为他介绍候驾禁军诸将。这些将官都是战功卓著、百死余生之辈,是张宗谅为了迎候鹤驾特意在外十八卫中精心挑选而出。张宗谅逐一列举诸将战功,如数家珍,太孙听得入神,连连点头。介绍完诸将,张宗谅将重揆带到武库,库中矛槊、刀斧、弓弩、甲胄、金鼓、旗纛乃至毡衣、火钻、砺石、锸凿等兵器、物资储备充足,张宗谅为重揆详细讲解各类器械的名称与用途。离开武库后,张宗谅又将重揆带到马厩中查看军马,三百多匹马中约有半数是战马,余下都是驮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