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可以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和《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
第三天,一行人在叶子带领下,去了华清池,骊山,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掘了一、二、三号三个坑,共发掘出八千多尊兵马俑。因数量众多,造型逼真,和真人无异,闻名中外,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骊山背山面渭,华清池在华清宫内,依骊峰山势而筑,和兵马俑博物馆相邻。
博物馆面积有218万平方米。一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总面积14260平方米左右,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博物馆旁边的走道都是人来人往的游客在欣赏。
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由四个单元组成的,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面积达到524平方米左右。兵马俑馆在1979年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开放。
早上八点半左右,许杰一行人来到俑坑入口旁的侧馆展览厅。厅内展示有当时挖掘出的古物,当然珍品类的都是后来仿制的。
叶子带着众人来到其中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一把青铜剑面前,指着它说:“这是秦青铜剑,其锋锐度甚至可比今天的合金制品。它的剑身有一层10微米厚的渡铬层,整个剑体凌面呈八面体,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细度。这些先进的冷兵器,对六**队造成了巨大的危胁。”
“这个是青铜戈。发现的秦戈中,有一部分也采用了类似工艺。但数量极少。戈属于夏商周三代最为重要的进攻型格斗武器。总的来说,戈就是一种横向安装在木柄一侧、刃头尖锐呈刀、剑形状的金属武器。因为装柄方式的原因,早期铜戈的主要进攻方式为啄击。到了周代,随着装柄方法的进步,戈才得以有效地进行勾割。而由于铜戈尖部锐利,受力面积小,所以在进行啄击时压强极大、穿透力极强,杀伤性能十分可观。铜戈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特色武器最早出现在夏代。商人则在夏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商代前期在形制上完全继承了夏代铜戈的特点,形体瘦长、援的上下锋缘对称、内稍长。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发明了阑,上下阑的出现使戈体与木柄的连接更加牢固。到了商代后期,这种形制便被打破。这时候的青铜戈跟早期相比戈体更加短宽,援的上下锋缘也不再那么对称,上缘是前低后高的弧形,下缘较为平直,内跟以前比缩短了不少。当时的青铜戈与盾牌配合使用,装备于步兵,攻击方式依然是以啄击为主。因为对于步兵来说,在步战的情况下,手臂挥动是最为简捷最为有效的攻击动作,再加上铜戈锋刃锐利、压强大阻力小、戈体与戈柄呈直角相交,因此挥动手臂啄击是铜戈这种兵器最为有效的攻击方式,自秦汉以后,戈在战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少,唐代就逐渐被弃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和《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载:“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汉武帝领军十万北巡朔方,返回时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之冢。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黄帝陵。
第三天,一行人在叶子带领下,去了华清池,骊山,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掘了一、二、三号三个坑,共发掘出八千多尊兵马俑。因数量众多,造型逼真,和真人无异,闻名中外,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骊山背山面渭,华清池在华清宫内,依骊峰山势而筑,和兵马俑博物馆相邻。
博物馆面积有218万平方米。一号坑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总面积14260平方米左右,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博物馆旁边的走道都是人来人往的游客在欣赏。
二号坑是秦俑坑中的精华,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由四个单元组成的,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面积达到524平方米左右。兵马俑馆在1979年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开放。
早上八点半左右,许杰一行人来到俑坑入口旁的侧馆展览厅。厅内展示有当时挖掘出的古物,当然珍品类的都是后来仿制的。
叶子带着众人来到其中陈列在玻璃柜中的一把青铜剑面前,指着它说:“这是秦青铜剑,其锋锐度甚至可比今天的合金制品。它的剑身有一层10微米厚的渡铬层,整个剑体凌面呈八面体,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细度。这些先进的冷兵器,对六**队造成了巨大的危胁。”
“这个是青铜戈。发现的秦戈中,有一部分也采用了类似工艺。但数量极少。戈属于夏商周三代最为重要的进攻型格斗武器。总的来说,戈就是一种横向安装在木柄一侧、刃头尖锐呈刀、剑形状的金属武器。因为装柄方式的原因,早期铜戈的主要进攻方式为啄击。到了周代,随着装柄方法的进步,戈才得以有效地进行勾割。而由于铜戈尖部锐利,受力面积小,所以在进行啄击时压强极大、穿透力极强,杀伤性能十分可观。铜戈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特色武器最早出现在夏代。商人则在夏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商代前期在形制上完全继承了夏代铜戈的特点,形体瘦长、援的上下锋缘对称、内稍长。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发明了阑,上下阑的出现使戈体与木柄的连接更加牢固。到了商代后期,这种形制便被打破。这时候的青铜戈跟早期相比戈体更加短宽,援的上下锋缘也不再那么对称,上缘是前低后高的弧形,下缘较为平直,内跟以前比缩短了不少。当时的青铜戈与盾牌配合使用,装备于步兵,攻击方式依然是以啄击为主。因为对于步兵来说,在步战的情况下,手臂挥动是最为简捷最为有效的攻击动作,再加上铜戈锋刃锐利、压强大阻力小、戈体与戈柄呈直角相交,因此挥动手臂啄击是铜戈这种兵器最为有效的攻击方式,自秦汉以后,戈在战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少,唐代就逐渐被弃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