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话 颠覆-第2/3页

加入书签
    羊皮最下方的一层,已经看到一块布面的一角,看那色彩艳丽的花纹,是一块缎子。下方的缎子还拖着羊皮,缎子下方方正正的棱角,我们确定下方即使有尸体,也有一层什么东西隔着。不能用丁晓东的引魂灯判断下方是否有尸体,因为姜家的人很牛逼,他们肯定有办法挡住尸气,可尸气长期被阻挡,后果我都不敢往下想。

    羊皮放在盖板上,阿约小心翼翼的揭开缎子,只有发丘中郎将的秘制人皮手套,才有这神奇的效果,才能不搅乱尸气。可看到缎子下的东西,所有人皱紧了眉头。

    丁晓东拿起那些似乎是玻璃制品的东西,惊讶的说道:“这是古代的东西?”。

    玻璃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西域就有,这在考古当中就有证实。可是这种证实有个特点,就是在一千多年前西域的贵族墓葬中有发现,而在同时期大唐贵族墓葬中却没有,这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人只记住他带回了葡萄种子,不记得他带回了西域的冶铁技术,有些东西传不到中原,保密也不失为一个因素。

    中原烧制玻璃,有据可查的是八百多年,大概是宋代,国家考古认定也大体在那个年代。可小来和我说过,他见过一件五代时期的玉禁步,上面就有几个玻璃的鸟型饰物。

    一直到清末,玻璃在中国都停留在制作艺术制品的范围内,清末才开始用于制作玻璃砖,来镶嵌窗户。这让我们在以往的讨论总结中都产生一种悲天惘人的情绪,为什么古代中国人都那么浪费资源,最糟蹋的就是火药。

    可丁晓东手中和棺内的东西,颠覆了我们一贯的看法。那玻璃杯的圆润形状,杯口的小小凹形开口,分明和现代的化学实验器皿相同。丁晓东不禁提出一个问题,明清时期到底能不能烧制这样的玻璃器物。

    “完全可以”小来说道:“明朝初期,玻璃烧制工艺在中原就有了很大提高,手工艺人们结合铁器的铸造流程,发明了模具,在模具上又有所创新。只是因为那时候的玻璃制品都不耐热,遇高温即炸,所以我想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很少用玻璃制作餐具,而作为观赏性的艺术品,又没有金银宝玉那么贵重,所以流传下来的很少。没有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这两点因素,所以就失去了藏在古墓中的意义”。

    丁晓东端详手中的玻璃杯,缓缓的说道:“姜家的人研究药理,他们也就有了对这些玩意儿的需要,同时他们具备设计开发这个东西的想法和技术,这东西很像烧杯,只要做到你提到的一点就行了,不加热”。

    丁晓东对它的看法,貌似完全合乎逻辑,大家都点头表示赞同,只有李立明一人眯着眼睛。

    “狗屁”李立明不屑的说道:“看看这张羊皮,再想想你说的,简直就是狗屁”。李立明的话引起大家的强烈不满,都想和他争辩几句,人家姜家大宅历代主事的功绩,可是实实在在写在画像后面的。

    我差点突然爆笑出来,丁晓东扭头看向李立明时那慢慢扭转的脖子,极像小时候看的木偶片里的木偶。

    “那你说是怎么回事”丁晓东的神情完全没有不满,那是多少带有一点不屑的表情,似乎不相信李立明有什么高明的解释。

    “这是啥?”李立明指着羊皮道。

    “坤舆万国全图”

    “谁带来的?”

    “利玛窦”

    李立明闭上眼睛,缓缓睁开的同时带着诡异的笑:“利玛窦是干啥的?”。

    李立明的提醒,使我们现在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那一丝似有似无的记忆,现在正一点点的在脑海中集结。

    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通过和他的往来,使徐光启得到了很多西方的科学知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