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熟人-第2/3页

加入书签
    寻阳陶氏也算一个新贵门阀,和当时的陈郡谢氏起家很像,都是军功起家。只不过陶家不像谢家那般没有那种中坚人物一直扛鼎下来。谢家经过谢安和谢玄两代人,基本奠定了豪门地位,后面不说各个都是杰出之人,至少也能有一二人扛鼎,而陶家可以说除了陶侃一人,后续陶家子孙混的都不算太好,说是士族其实也有点勉强,但是架不住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哪怕死的透透的,还被庾亮给踩了两脚,那也是曾经的骆驼啊。

    为什么陶家如此显赫,这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了,陶侃是凭借一己之力让陶家跻身士族阶级,成为一方显赫,同和谢安的一样,陶侃对于东晋王朝都有再造之恩。

    之前还是庾亮当权的时候,直接逼反了苏峻,建康被苏峻一把火烧了,这也是建康有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毁城,整个东晋被整得鸡飞狗跳,差点亡国,后面是在镇守荆州的陶侃,本来一开始和庾亮不和,庾亮也打压过陶侃,但后面人家还是不计和庾亮的前嫌,和温峤一起率军平叛,陶家自平叛苏峻之乱后,就走上东晋政治的舞台,只是好景不长,陶侃一死,整个陶家就没有能扛鼎的人站出来了,陶家不能说很快没落了,但也过得不算很好。

    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陶侃儿子很多,史书记载有十七个人,有名有姓出来做官的就有**个人,陶家在东晋扎根这么久,错非和庾家有旧仇,陶家未必不能再进一步。

    理清了这些关系,刘义符心中安定了下来。自己还拍了陶渊明的马屁呢,只是见解不同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的,同样,刘义符也感觉以陶渊明现在的地位陶家应该不太会来和自己大动干戈,刘义符如此看重陶渊明,实际上还是因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太过于出名了,让刘义符下意识地就不得不重视起了陶渊明的评价。

    随着大和尚慧可一起进入了一家粮铺,只是,这个牌子怎么看着有点眼熟?刘义符瞥见这个商铺的匾额,门口挂着的赫然就是“泠瑟轩”三个字。刘义符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胖掌柜张溪的那个铺子不也是叫泠瑟轩么,应该没有那么巧合的事情吧?

    刘义符略感丹腾,建康那么大,这都能再撞见么。

    进去,果不其然,刘义符就看到了胖掌柜张溪。他看见二人,先对慧可行了一礼,略微有些惊诧地看着:“慧可大师,稀客啊。”

    两人一看也是旧识,两人寒暄一阵后,胖掌柜张溪转头看着刘义符道:“刘小郎君之前可把仆骗得好惨啊。”

    刘义符不置可否,他也想过张溪应该会去摸自己的身份,看这个样子,应该是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份了,只是没想到就这么两天竟然被他给摸清楚了,能在建康开铺子的商人,他们的关系网真的是不容小觑。

    刘义符也回了一礼道:

    “仆年纪尚小,恐见慢于掌柜,多请见谅。”

    大和尚慧可也颇为诧异:

    “汝等之间竟然认识?”

    张溪调转身子,笑着对慧可说:“慧可大师不也认识刘小郎君么,自己之前和小郎君有些商业合作,故认识的,不知慧可大师是如何结识的小郎君?”

    慧可就把前面的一些经历挑选了一些重要的和张溪讲了,顺便也把刘义符想要换粮食的诉求和张溪一并说了。

    张溪低头沉吟片刻,说道:

    “此事可行,就是不知道小郎君需要多少粮食,如果要的不多,倒是没事,如果超过了一百石可能就不太行了。”

    怕刘义符误会,张溪又解释道:“和郎君也算熟识了,仆也不瞒小郎君,说话就敞亮些,平时像这样的粮食交易,算是大宗交易了,但仆拿出几百石粮食其实都不成问题的,主要现在水稻还未成熟,加上君侯出征又带走了一批粮草,所以仆现在的极限也只能拿出一百石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