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美国地质学家丹纳(J.D.Dana,1873)在其论文“论地球冷缩的一些结果,包括山脉起源和地球内部性质的讨论”中将霍尔在阿巴拉契亚发现的长条形的沉积盆地命名为地槽(geosyncline),从此地槽学说成为大地构造学说的主流。丹纳在考虑造山作用时注意到以下三个基本事实:其一,大洋中广泛分布着火山,这是洋壳非常活动的证据;其二,大陆腹地古老地层占据的地区没有现代火山,也很少发生地震,说明陆壳非常稳定;其三,受过强烈扰动的造山带和相伴的火成岩带和变质岩带大多出现在洋-陆边界。丹纳认为地球的冷却过程是从大陆腹地开始的,并且使洋壳收缩塌陷,其派生的侧向压力在洋陆边界集中,使地壳发生弯曲形成地槽。地槽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形成巨厚的堆积。在地球冷却持续到一定阶段后,沉积层在侧向压力的作用下也将发生褶皱,而且沉积越厚,褶皱也就越强烈,同时在深部岩浆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地槽在经过褶皱的剧变之后逐渐趋于稳定,成为大陆的组成部分,扩大了大陆的面积。在大陆边缘的褶皱山脉受到流水的剥蚀,逐渐地被夷平,剥蚀下来的碎屑物再一次被送到新的地槽中,孕育着下一次的褶皱造山。这就是丹纳的“大陆扩张学说”。
1887年,俄国学者卡尔宾斯基(А.П.Κарпинский)研究欧洲东部的地质时发现,出露在芬兰、卡列里、乌克兰等地的前寒武纪岩石是广大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一部分,这个基底被产状平缓的沉积盖层所覆盖。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俄罗斯地台”的,由基底和盖层构成的,地台双层构造概念。由于地台具有坚硬的结晶基底和几乎不变形的盖层,当时大多数地质学家都相信,地台在形成之后就不再遭受强烈的变形。
从霍尔1857年关于地槽概念的提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65年美国学者奥布英(J.Aubouin)出版的《地槽》一书,对槽台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出,这个地球科学观在地质学界的影响超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即使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也还是不能涵盖槽台学说的所有内容,尤其是大陆构造的研究,许多相关的概念至今仍在使用。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1887年,俄国学者卡尔宾斯基(А.П.Κарпинский)研究欧洲东部的地质时发现,出露在芬兰、卡列里、乌克兰等地的前寒武纪岩石是广大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一部分,这个基底被产状平缓的沉积盖层所覆盖。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俄罗斯地台”的,由基底和盖层构成的,地台双层构造概念。由于地台具有坚硬的结晶基底和几乎不变形的盖层,当时大多数地质学家都相信,地台在形成之后就不再遭受强烈的变形。
从霍尔1857年关于地槽概念的提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1965年美国学者奥布英(J.Aubouin)出版的《地槽》一书,对槽台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提出,这个地球科学观在地质学界的影响超过了一百年的历史。即使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也还是不能涵盖槽台学说的所有内容,尤其是大陆构造的研究,许多相关的概念至今仍在使用。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