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茨的模式与赫斯的模式相似。但迪茨认为,洋壳是玄武岩质的辉长岩,上地幔则为榴辉岩。玄武岩在高压下变为榴辉岩的地方就是莫霍面。另外,迪茨还把地球表面至70KM深处的层位叫坚硬的岩石圈,试图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力学单元,并认为,在岩石圈的下面有一个软层,岩石圈在它上面能够比较自由地活动。实际上,后来的板块构造设想就是由此萌芽的。
威尔逊(Wilson,1963a)热烈支持海底扩张说,他认为,大西洋的火山岛原来是在洋中脊处形成的,随着在共同的对流体传送带上移动,于是岛屿的年龄离洋中脊越远越老。如靠近大洋中脊的扬马延岛所有岩石的年龄比1000万年更新,亚速尔诸岛加到2000万年,再远一点的百慕大群岛为3600万年,费罗群岛为5000万年,靠近非洲西海岸的费尔南多波岛和普林西比岛则为1.2亿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他也列出了类似的岛屿年龄数据。这不仅证实了大陆漂移的原来说法,也为海底扩张提供了有力证据。
应当指出的是,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张说中的地幔对流包括“大洋层3”,这既不同于早先认为地幔对流发生在玄武岩质地壳下的霍姆斯模式(Holmes,1931),也不同于后来将地幔对流限制在岩石圈下的威尔逊模式(Wilson,1963a)。
从板块构造角度,海底扩张说可概括为:地幔物质在大洋中脊随地幔上升流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新生的岩圈随着软流圈的侧向流动推挤着原有的岩石圈从洋中脊向两侧扩张移动,在海沟处大洋岩石圈随着地幔下降流而俯冲消亡,不断更新。洋中脊是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带,海沟是大洋岩石圈的消亡带。
1.7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Wilson(1965),McKenzieetal.(1967),Morgan(1968),LePichon(1968),等人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自然引伸,还包括了岩石圈、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俯冲、大陆碰撞和地幔对流等一系列概念,有人称为全球构造学说。“板块”这一术语是Wilson(1965)在论述转换断层的一篇短文中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地球表层(岩石圈)被活动带分割所成的大小不一的球面盖板。它的面积很大,厚度很小,并按地球表面轮廓弯曲。
依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构成板块的岩石圈顶层为大洋地壳的板块为大洋板块,如太平洋、大西洋、菲律宾海等板块。岩石圈顶层的一部分为大陆地壳的板块是大陆板块,如欧亚、北美、南美、非洲等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这些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并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基本原因的学说。初期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如下: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成弹粘性的岩石圈和粘性软流圈,下垫弹粘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软流圈表面作相对运动。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大、小板块,它们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3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A分离扩张型;B俯冲会聚型;C平移剪切型或转换型。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会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1.8热点-地幔柱假说:
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是由成线状展布的一系列火山堆构成的火山链,其岩石年龄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岛链东南端的夏威夷岛火山年龄不超过80万年,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是目前仍在活动的活动火山。从夏威夷岛沿岛链向西北,随着距离的增加火山岩的年龄依次增加。在夏威夷海岭与天皇海岭的转折处,火山年龄约4000万年。天皇海岭呈NNW走向伸向堪察加半岛东侧,北端的明治海山的年龄则达7000万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威尔逊(Wilson,1963a)热烈支持海底扩张说,他认为,大西洋的火山岛原来是在洋中脊处形成的,随着在共同的对流体传送带上移动,于是岛屿的年龄离洋中脊越远越老。如靠近大洋中脊的扬马延岛所有岩石的年龄比1000万年更新,亚速尔诸岛加到2000万年,再远一点的百慕大群岛为3600万年,费罗群岛为5000万年,靠近非洲西海岸的费尔南多波岛和普林西比岛则为1.2亿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中,他也列出了类似的岛屿年龄数据。这不仅证实了大陆漂移的原来说法,也为海底扩张提供了有力证据。
应当指出的是,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张说中的地幔对流包括“大洋层3”,这既不同于早先认为地幔对流发生在玄武岩质地壳下的霍姆斯模式(Holmes,1931),也不同于后来将地幔对流限制在岩石圈下的威尔逊模式(Wilson,1963a)。
从板块构造角度,海底扩张说可概括为:地幔物质在大洋中脊随地幔上升流上涌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新生的岩圈随着软流圈的侧向流动推挤着原有的岩石圈从洋中脊向两侧扩张移动,在海沟处大洋岩石圈随着地幔下降流而俯冲消亡,不断更新。洋中脊是大洋岩石圈的生长带,海沟是大洋岩石圈的消亡带。
1.7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Wilson(1965),McKenzieetal.(1967),Morgan(1968),LePichon(1968),等人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自然引伸,还包括了岩石圈、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俯冲、大陆碰撞和地幔对流等一系列概念,有人称为全球构造学说。“板块”这一术语是Wilson(1965)在论述转换断层的一篇短文中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地球表层(岩石圈)被活动带分割所成的大小不一的球面盖板。它的面积很大,厚度很小,并按地球表面轮廓弯曲。
依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构成板块的岩石圈顶层为大洋地壳的板块为大洋板块,如太平洋、大西洋、菲律宾海等板块。岩石圈顶层的一部分为大陆地壳的板块是大陆板块,如欧亚、北美、南美、非洲等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这些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并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基本原因的学说。初期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如下: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成弹粘性的岩石圈和粘性软流圈,下垫弹粘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软流圈表面作相对运动。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大、小板块,它们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3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A分离扩张型;B俯冲会聚型;C平移剪切型或转换型。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会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1.8热点-地幔柱假说:
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海岭和天皇海岭,是由成线状展布的一系列火山堆构成的火山链,其岩石年龄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定向性。岛链东南端的夏威夷岛火山年龄不超过80万年,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是目前仍在活动的活动火山。从夏威夷岛沿岛链向西北,随着距离的增加火山岩的年龄依次增加。在夏威夷海岭与天皇海岭的转折处,火山年龄约4000万年。天皇海岭呈NNW走向伸向堪察加半岛东侧,北端的明治海山的年龄则达7000万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