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我就一直寻思着。
该如何把恐龙灭绝,地球毁灭,人类起源的场景写成小说?
但转念一想,关于恐龙灭绝的模拟动画、拟真VR都做得跟真的似的。我就算描写得再生动,也只是班门弄斧。
干脆不要浪费时间了,直接再找一个人吧!
那个扑街小说家果真是扑街,还亏他出口成章,又那么自信。结果演出来的事情完全没法写成小说。
除了开场的那一段对话,能够引出一些笔墨。
之后又是恐龙灭绝,又是太阳爆炸,还有宇宙飞船。重点全在图像上,信息量根本不是文字能够承载的。
更令我难受的是,自从他们两人离开原来的时空,就再也没回去过。到处旅游,真是摸不着头脑。
我的大作又泡汤了。先不说写不写得出来,就算写出来也没有人看吧。
《论恐龙灭绝的一种可能性以及具体描写》、《宇宙飞船到底长什么样?》、《人类发展细史》、《各种奇奇怪怪地方的奇怪文化》、《太阳爆炸看起来像什么样?》——想看这些的人早就去翻未来学论文,环球人文图谱和历史相关图书了。
唉,
说起来21世纪无所事事的青年们到底想看些什么呀!
既然我这个集合体感觉到迷茫,青年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想看什么。
看来必须要查一查资料了。
ps:以下内容概括为:
资料,举特例检验,灵感,重新提问,结果取向。
----------------
查了好几篇百度上关于快乐的研究。其中提到了几点快乐的因素,比如,要求被满足就会快乐,得到社会认可会快乐,达成目标会快乐,人格特质会影响快乐。以上几点让我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立刻的存活需求和一些其他感官需求)
安全(长远的存活需求)
爱与沟通(社会交流)
尊重(社会认同)
自我实现(自我认同)
美
超越(宗教,sex)
说起来需求和快乐还是有一点不同的。举例来说,有些需求不完成你会很难受,但是完成了你也不会快乐。而有些称不上需求,甚至你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在某个时刻也有可能突然给你带来快乐。
马斯洛这个分类主要是按照需求的优先程度。幽默三要素:出乎意料,紧张的消解,贬低他人中——大概只有贬低他人能够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有明确的分类。
毕竟正常人谁会强烈需求“意外”呢,由此说来,绝大部分快乐其实都是超越的。要不要都无所谓,所以并不显著于正常人的需求金字塔当中。
可以看出马斯洛三角形并不能很好的界定快乐。
如果想要一种完备的分类的话,我的直觉告诉我——快乐应该分成“感官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以及“精神与感官之间的快乐”。
1.在生活中感受感官刺激。听音乐,看图像,触摸,吃东西,闻香味,坐过山车而感受到的快乐可以说是物质上的。也就是感官快乐。
2.通过思考,判断一些几乎完全抽象的东西得到的快乐。就是精神上的快乐。
3.读小说和yy之类,便是介于精神和感官之间的快乐——由某些言语引起在脑中不完全的感官体验的投影,然后从体验这些投影中得到快乐。他的机制可以说是与另外两种大相径庭。
不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分类呢?
大概是因为我觉得看小说和实际经历物体守获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见到某时某地的情景,跟梦中的回想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记得好像有些人的想象力很强,看小说就像是亲身经历一样,比电影都清楚。
对于他们而言,看小说跟实际经历应该没有什么区别吧。
我为什么会下意识觉得——看小说得来的快乐和感官体验得来的快乐不一样呢?
难道是因为21世纪无所事事的青年人们想象力普遍很差吗?
突然,我想起来了。好像我在看小说之前想象力很好。父母朋友给我讲的每一段故事我都浮想联翩。
是因为我长大了吗?
不是的,不只是这样!
随着我看的小说越来越多,原来觉得有意思的小说,便逐渐变得没有意思了。小说的文字也逐渐地失去了它的力量。
我有一个猜想,看的小说越多,由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就越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