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加入书签


    不管高会元的宋时烈如何欣喜若狂地庆祝,也不管排在五百名开外的黄宗羲如何郁郁寡欢地反省,崇祯四年的春闱,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迅速地落下了帷幕。!

    高会试榜首的朝鲜贡士宋时烈,在接下来的礼部复试之,并没有再次位居第一。

    不过,贡院复试的内容只是由徐光启这个主考官临机出一题,让已经式的贡士们写下一篇时。

    而其目的,也只是检验这些录取的贡士里面,有没有冒名顶替或者滥竽充数的人而已,并不计入会试的成绩,也跟殿试的结果无关。

    礼部的复试之后,是紫禁城里的殿试了。

    这一回的殿试,还是安排在了三大殿空间最大的皇极殿里。

    紫禁城皇极殿,虽然宽畅阔大,但是五百多名的贡士入内,再加礼部、都察院主持监考的官员们,以及锦衣卫殿前司维持秩序的持枪校尉们,依然显得有些拥挤。

    不过这个时候,倒是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些细节了。

    这样,崇祯四年的四月二十日,从早到晚,五百一十名新科贡士济济一堂,在崇祯皇帝的亲自到场监督之下,在紫禁城皇极殿里提笔挥毫,为崇祯四年的春闱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与崇祯元年恩科殿试一样,这一次殿试的策论,同样是崇祯皇帝到了皇极殿现场之后,亲自当众说出的一道题目。

    不过与一次侧重如何兴大明不同,崇祯皇帝这一次直接抛出了华夷之辨这个问题。

    崇祯四年四月二十日午辰时正,崇祯皇帝坐在皇极殿高高的御座之,面对着大殿之济济一堂的五百一十名贡士,铿锵有力地说道: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皇明开国功臣诚意伯刘成公亦言,夫华夷峻防,一王*,胡主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

    “朕乐读古圣先贤之书,尝思古圣先贤于华夷之辨最是看重,而其圣经明义,乃天下大道至理,虽千年万年,也绝不可任其湮没无闻!

    “如今关外之建虏女真未平,西北木速蛮驱之亦未靖,而泰西诸夷又已远渡重洋而至!

    “其所谓尼德兰夷者、葡萄牙夷者、西班牙夷者,甚而至于什么英格兰夷者,皆狼子野心、来者不善!每念及此,即不能不令朕忧虑我大明朝与诸藩国之兴衰安危!

    “卿等皆为今番天下贡士,乃是四海之内千千万万读书人的佼佼者!未来数年十数年之后,佐朕治天下、兴华、御外侮者,正是卿等人也!

    “朕以为,当此之际,卿等若欲佐朕治天下,于华夷之辨则不可不察,今日殿试即以此为题,卿等且为朕剖析之!”

    从表面看起来,崇祯皇帝出的这一道殿试策论题,完全是一个送分题。

    自从崇祯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在讲武堂、近卫军,反复不断地讲起太祖讨元檄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

    大明朝天底下的读书人,但凡是有志于科举仕途的,是再愚鲁再迟钝,这个时候也都已经知道了皇帝的想法和志趣。

    正所谓有所好下必甚焉,崇祯皇帝的想法与志趣已经如此明确,天底下的读书人们,又岂能不投其所好!

    因此,这两三年来,京师与江南坊间,名师大儒们解读和注释太祖讨元檄(即朱元璋《谕原檄》)的章,也是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黄河下、大江南北的士林子弟,也早把被背诵这篇太祖讨元檄当成了一项必修课。

    这一回参加崇祯四年春闱的这些人,自是没有例外。

    是以,崇祯皇帝亲自定下的殿试策论题目一说出来,凝神细听的五百一十名贡士,全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有几个新科贡士,在崇祯皇帝话音一落,即铺纸磨墨,开始谋篇布局打草稿了。

    然而,这个题目看起来简单,却能考察出这一科的贡士们间,哪一个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于明末之时局拥有深刻的洞察与把握。

    同时,这样一个策论题,也能够让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轻轻松松地,从五百一十名贡士之找到那些真正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