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进学(四)-第2/4页

加入书签
姚晨开始一一拜访羌人将领和官员,羌人跟随曾华多年,多以军功在北府占据了一席之地。姚晨做为羌人第一批以学识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受到这些羌人中坚力量的关注,就是连远在河州、西州、平州的姜楠、野利循、姚劲等人也早派人送回书信,让亲友和同僚好生照拂一下羌人的第一批举人。

尹慎却在忙着到西城四处拜访。按照北府学子们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参加完州学考试的学子们都喜欢去游学一段时间。比如雍州、梁州、秦州、益州等靠近长安的举子,他们不着急来长安,而是四处去参观州学和拜访名士,游学一把。当然了,这几州都是北府的老根据地,学术根基牢固,不担心举荐和联考的事情,所以有这个心情四处游学。

而并州、羌州、朔州、凉州等半附之地,学术基础没有旧四州扎实,但是却和长安有不少关联和瓜葛,所以不如早点到长安来四处走动一下,取得一封举荐书来得更实际。冀州、青州、幽州、西州、沙州等新附之地,要不学术基础不扎实,联考估计只能垫底

跟长安没有多少关联,只好凭真才实学了。所以这还不如洒脱地一路游学过来。

搞清这个状况后,尹慎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碰上的不是羌州地就是并州的举子。

这段时间,尹慎和那几个并州举子在西城一家家大学拜访过去。现在正是春季学期开始没有多久。尹慎一行人以举子的身份在西城大学里旁听,提前感受一下长安国学的气氛。按照北府新近改进的学制,到长安参加联考的各州举子,只要没有“交白卷”,一般都会被国学录取,只是录取的国学不一,考的好自然能进长安大学和雍州大学,差地就要分配到各国学去了。当然也要看举子填报地志愿。

在旁听期间。尹慎除了感受到与郡学不一样地国学生活。也终于搞明白了国学的教授和郡学、县学的教师有什么不一样。按照改进的北府学制,初学、县学、郡学的老师叫教师。在目前,初学的教师必须是县学毕业后才有资格获得县学学正衙门的聘任,县学地教师必须是郡学以上毕业后才有资格获得郡学督学衙门聘任,郡学的教师必须是州学以上毕业后才有资格获得州学学政衙门聘任。

而州学以上的老师被称为教授,分博士、直学士、学士、翰林院学士四级,直接由学部聘任。而且从博士开始。已经不再按六艺分老师种类,而是按学科分老师了,例如有算学博士,法学学士等等。这些人多是各地的文人名士,而且出身江右的寒门和破落世家的居多。他们聚集长安后按照各自的爱好兴趣进行深入地治学,很快就成了一个方面的大家。也还有不少人是跟随这些大家地原国学学子,毕业后也就留在各国学了,一边继续研究学问。一边当起教授来了。

尹慎在西城晃荡了大约一个月。除了长安大学没有去之外,所有地大学都被他逛了一遍,甚至还陪着姚晨去了一趟灞城。参观了一下慕名已久的长安陆军军官学院。在尹慎心里,他一直暗暗希望自己以正式生员的身份进长安大学,而不是游学学子和旁听生。

在这一个多月地时间里,尹慎深刻地感受了国学生员生活,觉得长安真是治学的圣地,如云的名师学士,开放的学习气氛,求真的治学理念,自己要是能在这里进学,真的不枉此生!不过尹慎唯一觉得不便的是这各所大学里的教授学子实在是太少了。

十几所大学占据了整整一个西城,加上内城的长安大学主区和长安神学院,师生总数不到两万人,平均下来不过一千余人。多的如雍州大学足有近三千人,少的如张衡学院,只有不到五百人。加上各地前来游学和旁听的学子名士也不会超过三万人,而其他百姓加起来总数不过六万,相对东城的五十万百姓,这人口密度实在是太少了。难怪这些大学的教授对自己这些举子都热情的不得了,恨不得让自己立即“填下志愿”报考他们的学院。

这一日,尹慎意犹未尽地在雍州大学旁听完新学大家罗友的“公开课”,依依不舍离开西城回到南城同乡馆,发现姚晨在那里急得团团转。看到尹慎回来立即扯着嗓子说道:“尹兄,大人府上有回信了,他在后天傍晚时分接见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