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永和十年(四)-第2/4页

加入书签
不过这些对于曾华等人来说并不放在心里,有叛乱很正常,要是没有才有问题。不过随着北府的体系和政策日益完善和深入,叛乱也越来越少。

北府迁移豪强世家和部落首领,重新编制户籍来削弱地方和部族势力;执行均田制收拢民心;保甲制加上民兵、府兵、厢军军制和司法、行政相对独立等诸种制度,使得北府对辖区各地的控制力越来越强。

但是世家部落的影响力是不会那么轻易消除的,而且北府对那些“顺从”的豪强世家和首领还是手下留情,除了把他们迁到长安等便于控制的大城市外并没有“赶尽杀绝”,所以他们在当地还保留有部曲和一定的影响力。

而关东周国上下大部分都是关陇出来的,与关

那些豪强世家和部落首领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别拨下,一些心有不甘的豪强世家和首领蠢蠢欲动,前仆后继,一年接着一年向北府和曾华发起“绝地大反击”。

在经过几年的镇压后,大部分的贰心分子被清洗一空,但是潜伏下来的却更凶狠狡猾,他们知道北府政权和曾华的“统治”越来越来稳固,他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小了,如果再不把握机会就可能永无翻身之时,因此他们把握了这次大灾的机会。

在这次大灾中当然少不了趁火打劫地贪官污吏,毕竟曾华只能保证北府中高层和主体能廉洁高效。但是却不能保证北府所有的基层官员都能做到廉洁奉公。

曾华在当初建立北府架构的时候由于人才的缺乏,大部分乡正一级的官员都是由当地百姓推举出来的,所以许多乡正都落入到跟豪强世家和部落首领有瓜葛的人等手里,在被经年的叛乱中被揪出一大批后,潜伏下来地平时不敢乱来,但是在这次却都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跟那些被收买和蒙蔽地县令甚至郡守上下齐手,贪污赈灾粮款,欺压受灾百姓。加上豪强首领地部曲随从们暗地里四处煽风点火。很快激起了民愤。

而且这些人还联络上了另一股北府和曾华一直忽略的势力-宗教势力。

这股宗教势力指的是佛教的势力。关陇等地原本就是佛道两教盛行的地区。当圣教出世后,道教势力大部分被接收和整编了,毕竟范贲和范哲父子原先是天师道“教主”级别的人物。但是佛教势力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

在曾华用“行政手段”对佛教进行打压之后,佛教的主体开始步步后退,最后退守到被北府指定地寺庙里,无奈地进行“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毕竟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高峰期还早得很。他们的势力没有后世那么强横。

但是这就不代表佛教没有狂热分子,少数狂热佛教徒在大部分佛教徒纷纷改变信仰后更是愤怒,对圣教和它的后台-北府更是仇视。他们从雍州三辅之地退到安定郡和秦州等偏远之地,很快就和叛乱分子勾结在一起,成为“***分子”。

探马司和侦骑处也侦查到了相关的消息,揪出了一批人来,但是这次“***分子”下了狠心,投了血本。借着旱灾刚过。一些地方民心被搅乱的时机立即发起叛乱,打了个北府措手不及。

七月,人首领梁余与当地豪强平施在秦州天水郡显新起事。聚众五千余人,自称“征西将军”和“镇西将军”;人首领雷真、屠各匈奴首领刘援勾结陇西鲜卑首领固居步在秦州略阳郡平襄起事,聚众万余,自称“秦王”、“大将军”、“大单于”。

八月,人首领强咨、羌人首领魏钟、河西鲜卑首领仆顺允在雍州安定郡泾阳起事,聚众七千余,自称“大都督”、“大司马”、“大都护”;豪强世家关慎勾结、羌人首领在秦州略阳郡清水起事,聚众六千余,自称“周雍州刺史”;僧人显正聚集佛教徒千余人,挟民众五千余人在秦州天水郡中陶起事。

一时秦、雍两州烽火四起,三箭军报接连不断向长安奔去。

曾华等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叛乱搅得手忙脚乱,虽然这些叛乱无法动摇北府地根基,但是曾华等人考虑地却是这些叛乱会不会给刚刚经历过一场大灾的关陇雪上加霜,而且曾华也知道需要检讨一下为什么关陇会出现这么大的叛乱。

长安地命令接连不断地传出,府兵、厢军纷纷聚集,向各叛乱地区开进。这次平叛非常谨慎,先以优势兵力围住叛军,切断他们与其他地方的联系,然后开始步步为营,不慌不忙地对叛军进行无情的打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