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姚广孝-第3/4页

加入书签
这些和尚明明是外来的,后来不知怎么地就变成了本土的,似乎无论是什么文化教义,只要来到这片土地上都会变了味道。

究其原因,不符合当地百姓传统的不行,不符合当地祖旨的不行,不附和皇帝心意的不行,于是不得不变。

简明点说,就是取来经文的本土特色文化,仔细读读上下两千年,似乎只有秦国算半个现代国家。

它真的可以吸收那些优点,真的会用外来的长处,真的无法阶级固化,若不是历史的局限性他将更加的辉煌强大。

更不会有人告诉你,盛世的标准就是阶级固化这种屁话。

医生的儿子不一定是医生,画家的儿子不一定是画家,作家的儿子不一定是作家。

将军的儿子要想当将军,那更得真材实料。不讲人情关系,只讲真正的律法!

虽然他的律法不完善,甚至有着很大的缺陷,但你不能否定秦国人人都有机会。

这便是大秦一统六国的根基所在!

后来世人只配憧憬来世的虚幻,他们自己却把现实报吃的满嘴流油,说着满嘴的仁义道德的话,干的却是抽人脊梁,吃人皮肉的买卖。

为了达到这一点,通常会磨掉你的血性,挖掉你的眼睛,割掉你的舌头,堵住你的耳朵,眼前只有一种声音。

凡是不同的,都是罪。凡是怀疑的,也是罪。不去迎合,无法达成目的的所有信息,都是罪!

千年前祖宗玩下的把戏,现在依旧玩的不亦乐乎,暗自得意。以前是开国皇帝定下皇明祖训,是一条又一条,反复提及。

他们不会有杀人的罪名,却有足够充分的道德理由,让他们自个心安理得。

义正言辞地告诉你这就是盛世,盛世本就是这样!

因为不能错,因为承认错误便会破坏他们的面容,所以他们不会错,永远都不会错。

朱元璋会错吗?皇帝会错吗?

不会!永远都不会!

当然不能一杆子打死,和尚有混蛋,就像人群里有混蛋一样。说来可笑,只能是和尚寺庙了,再放大点就不行了。

这一路走来,大明一片欣欣向荣,百姓安居,百业复兴。

中原战火不过才过去四年时光,各处城镇已经发展至此,可见朱元璋和一众臣子们的本事。

可是每个新兴的王朝都是这样,前期皇帝精明勤勉,国朝吏治革新。

到了中后期从小锦衣玉食长大的皇帝们,自然不会记得立业成国的艰辛。

加上制度的崩坏,上下朝廷的**,快速走向衰弱。

来时李弥章在路上特意读了朱元璋写得“皇明祖训”和“大诰”,总觉得这朱元璋管的实在是太宽了些,其中法律更是极端严苛。

穿什么衣服,住多大的房子,包括唱歌跳舞之类的娱乐事情,种种规定烦琐细密,看了简直让人无法呼吸。

可能是出身原因,朱元璋为了控制老百姓,摸清有多少人,专门建立了户籍制度,土地登记制度。

其中规定,老百姓要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什么事的时候不要随便四处走动。

但是老百姓也有出远门的时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又发明了“路引”,也就是登记清楚自己要去哪里,几时回乡。

一般出乡超过百里,就必需要到当地官府领“路引”,凭借路引才能进入其他地方。

私自出门被发现了要被打棍子,私自出国就要被处以绞刑。

为了这个制度的完善,他又规定作为老百姓平时出门,傍晚一定要回家。

种地、闲睡、吃饭、起床、工作,在哪里发的财等等,都必须要告知你的乡邻。让人知道你到底在干什么,邻里之间必须要知根知底。

对于那些行踪隐秘的,不务正业的,四邻可以直接拘拿送官。如果四邻不闻不问,这个人一旦出了事,周围的邻居都要连坐。

李弥章看到这里,只觉得头皮发麻,周围自由的空气突然就有了窒息感。一路上为了避免麻烦,他连一首歌都不敢唱。

为了澄清吏治,遇到贪官枉法的时候,百姓可以向“监察御史”投状检举。

百姓甚至可以直接进京投状检举,沿途官员不能阻拦,否则杀无赦。

还有“击鼓鸣冤”的法子,皇宫门前设有“登闻鼓”,告状的人可以自己去击鼓,有负责的鼓管听到鼓声自会前来询问,并接受状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