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第2/3页

加入书签
  琉璃厂大街位于BJ和平门外,是BJ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BJ的和平门外,西至XC区的南北柳巷,东至XC区的延寿街,全长约800米。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MTG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

  琉璃厂因为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琉璃厂从清代开始,历经民国,直到改革开放一直不停修缮,文化输入和输出,直到今天它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圈,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在这找到渊源,所以成为各国旅客的必游之地,也成为“中国民族灵魂”的场所之一。

  峰洁和夏菁看着每个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着古人和现代的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技艺。

  其实在BJ,像这样卖文玩字画,各种工艺品收藏品的地方还有很多,比较出名的就是报国寺和潘家园,但是都没有琉璃厂有文化底蕴。

  “时间过得真快啊,峰洁,咱们去吃什么?”

  夏菁对着峰洁问到。

  “都中午了,真快!”

  峰洁拉着夏菁继续说道:“咱们菜市场看看吧。”

  “好的。”

  俩人拉着手走出东琉璃厂,其实出口就是一个胡同,大概不到两米宽,南北走向,往北几十米,就是菜市场,这是附近胡同老人每天必转的采购点,偶尔也有年轻人,但是不多见,各种小贩穿插其中,吆喝招呼着来买东西的老人,各种京味聊天,在这就像听相声一样。

  “爷们儿,今儿这儿菜您瞅瞅,翠鲜碧绿的,不来二斤!”

  “买面条了,炸酱面儿,香!菜儿不错,今儿就不要了,不够挑费。”

  “哈哈哈……”

  菜市场里,浓缩了BJ的市井文化,胡同外的世界每天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里,时光只告诉你季节换了,菜品不同了。

  峰洁和夏菁在菜市转了一圈,发现没什么想做的。人有时就是这样,饿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想吃,要是温饱解决了,就会想着下一顿吃点啥,每天都会为吃啥发愁。人啊,其实烦恼都是自己做的,有钱没钱,其实真正能清心寡欲的人并不多,贪婪、索取,才是人类真正的状态。

  “要不咱们去尝尝老BJ的豆汁儿吧!”夏菁跟峰洁说到。

  “听说那玩意儿跟泔水一个味儿,我怕吐了。”峰洁笑着接着说:“不过,你想去,我陪你!”

  夏菁笑着挽住峰洁的胳膊道:“走吧,正好让你认识一下老回民的聚集地。”

  俩人一路步行说笑着,一会儿走到了菜市口。

  菜市口最早也就是个京城最大的菜市场,在明清时期就是问斩的地方,过去说什么出午门斩首,秋后问斩,就是说的这儿,行刑的地方。过去这里应该是京城最大的菜市场,后来经过改名才叫菜市口。

  菜市口和牛街应该是分不开的,菜市口西南就是牛街,所谓的牛街就是回民聚集生活的地方,这里出名就是牛羊肉,正宗!

  有句谚语叫做慈母多败儿,就是发生在这里胡同儿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