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隔墙有耳

加入书签


  等到吃喝差不多了,韩启屏退石苞,把石韬留了下来。

  石韬不明所以,还以为要商议什么重要事情,心中还想,如果是重要的事情何不等到明天白天再说,现在天色已晚……

  谁知道韩启点燃一直蜡烛,然后从袖口中取出来一封信,交给石韬,“石大人,这是元直大人所写,让我专程登门拜访。只是过去半年时间,我一直忙碌,无暇顾及,所以这事情一拖再拖。只是没想到能在此处见面,倒是我们有缘……”

  石韬有些莫名其妙,徐庶为面前这个年轻人,专门写封信给自己。他接过新来,上面写着“石广元亲启”,字迹难以作假,应当就是徐庶所写。他狐疑的看着韩启,韩启心里面也在不断的打着鼓。

  白天的相见,加上刚刚的一番攀谈,韩启能够感受到的石韬心中也有怨言,那种郁郁不得志的感觉,蹉跎半生,眼看就要到知天命的年岁,可是依旧在底层官员上摸爬滚打。

  当初的诸葛四友,诸葛孔明现在是蜀汉丞相,徐庶虽然不受重用,但是也官至御史中丞,崔州平早亡,但是也官居郡太守,孟公威则是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可谓是封疆大吏。唯独自己郁郁不得志,只是“躬耕弘农郡”,做一个小小的屯田校尉。

  那四人结伴同行,虽然才华各有高低,但都是一时人杰。韩启能感受到他的那种愤恨,也就是饱读诗书,性情还算豁达,才不至于心生愤恨。但是那种郁郁不得志的忧郁之感,还是能让人听出来的。

  韩启相比较四十来岁的石韬,自然是黄口小子一个。但是韩启在想,如果他是徐庶,当遇到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干出来一番惊天动地事情的人,会不会考虑把自己当初的朋友也给带上?

  他有些不安的看着石韬,石韬则是三下五除二把书信读完,长吁一口气,“元直信里说,你欲行惊天之事,非我从旁协助不能成。我虽然不知道这所谓惊天之事是什么,但是或可猜测一二?”

  韩启笑道,“广元先生谋略过人,我想肯定能猜到的。”

  “你想要把这关中陇右,都献给蜀汉,是或不是?”

  韩启的脑子里面迅速的闪过好几个非同一般的念头,甚至想这么聪明的人,要不要在这里偷偷的干掉,免得给自己挖坑?

  不过想了想,当初那诸葛四友几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至于把自己给卖掉,相信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情谊所在的。不是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么?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忠义友谊还是很看重的。他笑道,“广元先生果然厉害,只是瞬息之间就能猜出来我谋划了差不多一年的计划。”

  石韬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忽然喝道,“你好大的胆子!”

  韩启却笑了,“先生不愿助我?”

  “我食大魏俸禄,怎么可能做那种投敌叛国之事?”

  “三国啊,三国,这神州大地,早晚归一,哪有永远的三国?广元先生若是心怀天下百姓,那你可曾想过,在这魏国的治下,百姓生活如何?那蜀汉的诸葛丞相治下,百姓生活又是如何?”

  石韬默默无声。他这些年的职位,主要就是屯田,不断的屯田。屯田出来的粮食,被朝廷收走,然后成为军粮,养兵。

  养兵做什么?继续战争。

  百姓呢?百姓种了田,收获了粮食,但是却留不住粮食,都被官府收税收走了。像是他这种屯田校尉,虽然品级上等同于县令或者县长,但是不同的是,屯田校尉的治区就是一大片广阔屯田区,收拢流民去种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种田。但是种田所得的粮食,除了自己消耗掉的,全部都上缴国库用于战事。

  石韬自然是乐见百姓安居乐业的,但是这些年和蜀汉虽然偃旗息鼓,没有爆发战争。但是和吴国的战争一直没停下来过,不是你打打我就是我打打你,又经常因为有反叛,征辽东,用兵边陲少民,几乎没有哪一年是不打仗的。

  韩启看他默不作声,继续道,“我早年间在荆州,曾在新野,那时候真的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可惜的是,只是短短几年过去,昭烈皇帝就被打走,曹氏来了,然后我就成了流民中的一员。我固然生在魏国境内,但是过往十几年,魏国可曾想过我也是魏国的子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