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望洋兴叹-第2/2页

加入书签
  郑若曾结交的好友也多为文武双全的俊杰,比如连襟归有光(魏校的堂弟魏庠把两个女儿嫁给了郑若曾与归有光)。1553年倭寇来犯,昆山城被围46天,在安亭讲学的归有光冒险返回昆山,与守城官兵一起商议御敌之策。事后,写了《御倭论》、《论御倭书》总结抗倭经验,指出要“把截海口,不使登岸”,最好“败贼于海”,因此受到抗倭名将俞龙戚虎的重视,郑若曾也把这些意见收入了《筹海图编》。

  再如茅坤,与郑若曾同为胡总制幕僚,两人共识甚多,以平倭兵计襄助胡总制。茅坤之孙茅元仪是一位儒将,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汇集兵家、术数之书两千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书中称郑为“古今一奇士”,很多船舶图例就来自郑若曾的海图精编制。

  郑若曾在给胡总制做幕僚期间,与儿子应龙、一鸾搜罗志籍,考核边海,于嘉靖三十四年编撰了《万里海防图》初稿。这是古代最早且范围完整、内容详备的海防军事地图集。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廷斩大海盗王直于杭州,平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总结明初以来朝廷在御倭战争中的经验教训,颂扬抗倭将领的丰功伟绩,郑若曾在三年后付梓刊行了《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强调掌握潮候规律对水兵海战和海岸行军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万里海防的概念,即把広东、福建、浙江、直隶、山东沿海各地作为海防前线整体来看待,是古代首次提出的完整海防思想。

  该著作体系严密,材料丰富,见解深刻,万历以后出版刊行的研究倭寇的著作,几乎没有不引用该书的,《明史》也受其影响。不仅在明代多次再印,到清前期,凡谈海防者,仍奉为圭臬。《四库全书》更是将其收入史部十一、地理类五、边防之属。

  本时空,许多事都已错乱,这位仁兄能不能有这般建树,还很难说。

  王忬站在江边,“望洋兴叹”,心中苦闷,难寻知己一述。吃一堑长一智,大明什么时候能从江防走向海防,王忬心中亦不知。




    本章完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