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诬陷-第2/3页

加入书签
  好嘛!由当初的避之不及到现在的爱不释手,可谓一波三折,惊天逆转。

  富豪勋贵们再来看房时,骑马抬轿,基本上都是带着女眷来看的。

  女眷,十有**都是冲着镜子来的。

  价值连城的琉璃,配上天下无双的镜子,紫霞家园的别墅一炮走红,购者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大宋的财富,如黄河决堤般咆哮着滚滚流向朱仙镇。

  坐拥二十几亿贯的朱仙镇,俨然成了大宋最富有、最靓丽的小镇。

  原先一千五百多人的陆战队,扩编到了六千人。

  再加上最精锐的一千人的火器营,至此,张南拥有了睥睨天下的资本。

  天量的财富,自然需要成千上万人的保护,于朝廷于民间,皆有道理。

  朱仙镇重建已经完工。

  赵楠特意为朱仙镇的乡亲们修建了一个学校:

  “朱仙镇书院。”

  统一用于免费教育工坊和军营人员的孩子,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摇篮。

  赵楠正在一门心思编写书院教材,寇准来访,说近期开封府一十六个县大旱,找恩师商讨对策。

  赵楠和寇准深入现场查看,到旱情较重的开封县,看见地头的老丈,携一家老少全部到河边取水。

  老妈妈吃力的用肩膀扛着水罐,另一只手卡着腰,步履不稳,显然是长时间打水吃不消。

  小孩子两只手端着水盆,走路晃晃悠悠,水盆里的水摇摇晃晃。

  小孩子咬着牙,憋着气,涨红了脸,努力想平稳自己的脚步,这样水能少洒一些。

  尽管大家都在努力浇灌,却依然田地龟裂,庄稼干得似乎要冒烟。

  小孩子那点水浇到庄稼上,顿时就被太阳烤干。

  赵楠沉重地摇摇头,自言自语道: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结果注定是颗粒无收。”

  知道恩师在思索中,寇准没敢搭腔,怕打断恩师思路。

  沉思良久,赵楠对寇准道:

  “还是造水车吧,虽然笨重,但以目前的旱情来看,只有水车能有效应对。”

  拿定主意,赵楠就和寇准一起回到朱仙镇,找出自转水车的图纸和简介,召来慕容宫等人一起研究。

  为方便运输拆卸,赵楠建议尽量碎片化,做成组合式。

  过了两天,第一座水车在汴河上运转了起来,老妈妈和小孩童看到水车自己就把水提到岸上,汩汩的流向地里,兴奋的手舞足蹈。

  老丈更是高兴的逢人就说:

  “有救了,庄稼有救了!多亏了赵公子啊!赵公子真是神仙下凡。”

  有了赵楠的技术支持,寇准组织开封府,大力制造水车,不几天,汴河上大大小小的水车,逐渐排成一条长龙,滋润着大量的土地。

  寇准看着返绿的庄稼,心里乐开了花,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丰收在望。

  赵楠亲自率人小心谨慎的收棉花和棉花籽,仔细的扒拉着每一颗棉杆,生怕错过了一粒种子,力求做到颗粒归仓。

  一想到大宋的百姓们还要在寒冬里受冻,赵楠心里就不是滋味!

  因此,他格外看重这批棉花,尤其是看重每一粒棉花籽。

  崇政殿。

  皇帝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之上,龙颜大悦:

  “开封府通判寇准,发明水车抗旱,如今五谷长势喜人,丰收在即。”

  “寇通判抗旱之功甚伟,即日起,擢升开封府府尹,程羽另有任用。”

  朝上的同僚都向寇准拱手施礼,祝贺他官升一级,平步青云。

  一旁的潘仁美恨赵楠恨的牙根痒痒,恨不能生啖其肉、生饮其血。

  只是苦于报复无门,代国公才暂时隐忍不发。

  而今眼看着赵楠的学生青云直上,顿时气得火冒三丈,血涌脑门。

  潘仁美赶忙出列启奏道:

  “圣上,臣刚刚得知,赵楠千余人的火器营,手握火器,几百步开外杀人于无形,如探囊取物。”

  “火器营战力如此恐怖,实为朝廷第一大患,望圣上为大宋江山虑,早日根除之。”

  皇帝知道代国公所言非虚,因为这与皇城司获取的情报完全一致。

  他点点头,示意代国公继续说下去。

  “圣上,赵楠此人,虽有功于社稷,却来历不明,又居心叵测得造出火枪这种杀器,日后必成大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