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章 舰体拆分

加入书签


    研究观测方法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对这种特性一无所知的时候。

    至于碰撞,目前则是唯一的能够检测到的这种未知物品的东西,反过来说,不被对方撞碎?

    制造出脆弱的,足够用于探测的,不会对目标造成毁灭性损伤的,探测器,然后将探测器投放出去,通过检测探测设备的状态确认是否撞到东西,这也是一个方法,只不过从撞碎目标变成了被目标撞碎。

    这个方案是智囊团讨论了一下之后才开始的。并不是说开始没有想到,事实上这个方案早就想到了,只是有一个问题。

    空间范围太大了。

    通过分布物质去撞击,这个想起来很简单,但是考虑到这半径是以光年计数的,这数量就被放大了无数倍,完全不是一般的探测器能够覆盖的。事实上经过持盾无人机的测试看,应该是这些东西有点会被空间航行的反应吸引,不过不是特明显,但是仍需要考虑这种测试对分布的影响。

    至于说实际的探测,如果是以一个星球为基数,拆成粒子的话,分不到这么大的空间里,一次扩散性分布都不一定能完成探测任务。以这些物体的大小算,粒子间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五十米,这样才能保证范围内存在且没有遮挡就能撞上。然而问题就在于粒子,对空间航行状态的粒子进行监控虽然可以做到,但是这么大范围的实时监控……理论上也可以做到,不过需要部署很多探测器进行精确监控。探索母舰具备大范围的监控能力,不过这是主要针对大规模粒子流的,换个说法就是利用空间技术实现的超远程打击,所以自然不会针对单个粒子有什么特别的优化。就算是科研,一般也用不着隔着好几光年去监控单一一个粒子的运动轨迹不是?而粒子流显然足够多的数量更容易被监控到。

    那么,这个不靠谱的方式为什么现在又被提出来了呢?这自然是因为智囊团那边找到了一个折中方案。

    很显然以探索母舰为中心进行散布粒子流是不可取的方式,那么就使用分散的发生设备来制造出粒子流顺带进行监控。这种方式在监控精度上比之前要好,不过从物资使用角度上,每次探测消耗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为了保证一定时间的连续监控,这个消耗还要增大不少。

    于是为了这个计划,二十个恒星系就这么没了……恩,这个计划的材料消耗速度就是这么恐怖,并且还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加工,发射装置需要单独加工一下,而用于做‘空间染色剂’的粒子只需要对原本的物质做一下拆分就行了,至于粒子大小反而不是什么问题,这种小粒子都没什么能力撞碎整个目标的,最不济也就是打出一堆看不见的小凹坑。

    于是在经过了五天多的布置,顺带处理掉刚发现的生命星球之后,这次试验在王奇的眼前进入了倒计时。

    实验预计只会持续十五秒,这是通过精确计算之后,完成定位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当然,是留下一定冗余之后的最短时间,理论值这玩意并不能信,特别是这理论本身就没有什么支撑的情况下。

    倒计时结束,王奇是看不到什么异象的,实际上这次试验在常规空间中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表现,只是探测设备的质量会在物质投送中明显减少而已。至于说空间环境的变化,人类是没有能力直接进行观测的,至少是绝大多数,并且也没办法看到如此遥远的地方有什么变化。

    安静的等待十五秒,二十个星系的质量被挥霍一空。这种浪费的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反正数据是有了。

    这些未知物体的结构性能跟预计情况比要差一些,不过倒也没有说被这种粒子流给击碎的。

    收集到的数据很快被处理成有价值的信息,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未知物体的位置都被标记了出来,也许会有某个未知物体在多个角度的探测器作用下还能够被遮挡住,但是这个已经很少了,探测的盲区非常小。

    经过分布情况计算,对影响的中心位置也被确定了出来,完成探测之后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计算问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