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皇帝中旨,与正常程序不合,又是会试这种天下关注的大事,所以言官一通谏言纷纷。但万历全然不管这些,坚持任命。
方从哲从此一步步走向了内阁首辅位极人臣的高位。
当了首辅后,方从哲觉得万历帝没有顺势批复同意叶向高的推荐,而改用中旨重新委任他不同的官职,应该是派锦衣卫详细调查过他之后,当时就考虑他为叶向高继任者,才决定这样操作的。
用中旨,其实是要抹除叶向高推荐之功。荐师在士林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
至于为什么用的是他而不是别人,方从哲觉得那是因为他的孤臣特征很明显。其时叶向高为首的东林党在朝堂中已渐成铁板一块,皇帝用他方从哲,就是来破局的。
制衡二字,帝王术而已。
但是给万历帝当首辅有多累有多无奈,真是谁当谁知道。
他的前任叶向高作为独相,曾经因为太累,上疏70多次要求增补阁臣,万历都没理。
是的,就是没理,奏疏送上去石沉大海。
等方从哲入阁,叶向高很快致仕。结果万历帝又留他方从哲一个独相。
方从哲当然不想过得跟叶向高一样苦,所以每月一个请增阁臣疏必送进去。然而然并卵,万历同样从来没回复过。
到万历帝驾崩,方从哲也没收到回复。7年了,仍是独相。
万历的心思也一直很明确地跟众臣表露过:天下太平,没那么多事要那么多文臣来做,不如空缺。
结果六科给事中旧制50多人,万历帝最后就留4人。御史旧制100多人,最后留3人。六部尚书时有空缺,基本上只保留4人。内阁则只留1人,独相。
从入阁后,前前后后真真假假方从哲也上疏请辞了有7、8次了吧。
说得次数多了,自己都有点信了。
想到这些,方从哲就觉得自己脑门“别”“别”地跳,心里头就感觉一个字:
累!
你说老朱家的事,咋就这么难搞呢?!
而且越搞越不对头,这都是咋回事嘛?!
万历帝完全不理臣工奏疏的做法,从“纲常”规则上说,这是把“君”纲的“君臣”之份直接一刀切开来,形成事实上让“臣”找不到“君”的境况。
这个“纲常”它就不是个正常的“纲常”。
方从哲就觉得他们这群臣工完全就是“天地君”的弃儿。用尽了力气,才能跟“天地君”搭次话儿,至于搭上了能不能解决想解决的事儿,完全看运气。
“纲常”不正常,“礼乐”就没个正常的时候。
万历帝“百辞百让”,哪个礼制能解释其合理性?
“三辞三让”,礼节上套个“大家都很客气”,总是可以的。
可“百辞百让”呢?
它礼貌吗?
到了今天,眼看着众臣挟裹皇帝驱赶母亲,方从哲就想在哪里按下一个暂停键,然后大喝一声,问文臣诸人:
“你们礼貌吗?”
坐在案台后的方从哲知道现在所思到了关键点。“纲常”状态的判断,才是一切的核心。逐把旁边放着的把件拿过来,仔细在手上盘起来。
衡量来衡量去,方从哲觉得万历帝那样子,只能说是“纲常”病了。“纲常”位次仍在,只是衔接出了问题,所以只能说是“纲常”有病。
但是今天众臣挟裹天子驱母这个事情上,“纲常”位次是颠倒的。
这就是纲常沦丧!礼乐崩坏!
彻底没救了!
作为资深儒徒,多年独相,方从哲深知“纲常沦丧”的凶险。
现在看起来只是那么点点儿小小的亲情裂隙,但这个裂隙是裂在“纲常”逻辑的“君权”根基上的。在这个大份上各方让渡利益的可能性太小,所以一旦压不住,将来发展,必是天崩地裂乾坤倒转。
只有真正手握大权的强人,才有可能压住阵脚。
他方从哲是张居正吗?
显然不是。
所以硬刚这条路不用想了,不适合他方从哲。
方从哲微叹口气,不由苦笑。
男人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总是让人惆怅的。
转而又想起杨涟气势汹汹的样子,不由冷笑一声。
胆子真大!直接上手就掀油锅。知道看着平静锅里的热油爆了,是什么样子的吗?又先伤的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方从哲从此一步步走向了内阁首辅位极人臣的高位。
当了首辅后,方从哲觉得万历帝没有顺势批复同意叶向高的推荐,而改用中旨重新委任他不同的官职,应该是派锦衣卫详细调查过他之后,当时就考虑他为叶向高继任者,才决定这样操作的。
用中旨,其实是要抹除叶向高推荐之功。荐师在士林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
至于为什么用的是他而不是别人,方从哲觉得那是因为他的孤臣特征很明显。其时叶向高为首的东林党在朝堂中已渐成铁板一块,皇帝用他方从哲,就是来破局的。
制衡二字,帝王术而已。
但是给万历帝当首辅有多累有多无奈,真是谁当谁知道。
他的前任叶向高作为独相,曾经因为太累,上疏70多次要求增补阁臣,万历都没理。
是的,就是没理,奏疏送上去石沉大海。
等方从哲入阁,叶向高很快致仕。结果万历帝又留他方从哲一个独相。
方从哲当然不想过得跟叶向高一样苦,所以每月一个请增阁臣疏必送进去。然而然并卵,万历同样从来没回复过。
到万历帝驾崩,方从哲也没收到回复。7年了,仍是独相。
万历的心思也一直很明确地跟众臣表露过:天下太平,没那么多事要那么多文臣来做,不如空缺。
结果六科给事中旧制50多人,万历帝最后就留4人。御史旧制100多人,最后留3人。六部尚书时有空缺,基本上只保留4人。内阁则只留1人,独相。
从入阁后,前前后后真真假假方从哲也上疏请辞了有7、8次了吧。
说得次数多了,自己都有点信了。
想到这些,方从哲就觉得自己脑门“别”“别”地跳,心里头就感觉一个字:
累!
你说老朱家的事,咋就这么难搞呢?!
而且越搞越不对头,这都是咋回事嘛?!
万历帝完全不理臣工奏疏的做法,从“纲常”规则上说,这是把“君”纲的“君臣”之份直接一刀切开来,形成事实上让“臣”找不到“君”的境况。
这个“纲常”它就不是个正常的“纲常”。
方从哲就觉得他们这群臣工完全就是“天地君”的弃儿。用尽了力气,才能跟“天地君”搭次话儿,至于搭上了能不能解决想解决的事儿,完全看运气。
“纲常”不正常,“礼乐”就没个正常的时候。
万历帝“百辞百让”,哪个礼制能解释其合理性?
“三辞三让”,礼节上套个“大家都很客气”,总是可以的。
可“百辞百让”呢?
它礼貌吗?
到了今天,眼看着众臣挟裹皇帝驱赶母亲,方从哲就想在哪里按下一个暂停键,然后大喝一声,问文臣诸人:
“你们礼貌吗?”
坐在案台后的方从哲知道现在所思到了关键点。“纲常”状态的判断,才是一切的核心。逐把旁边放着的把件拿过来,仔细在手上盘起来。
衡量来衡量去,方从哲觉得万历帝那样子,只能说是“纲常”病了。“纲常”位次仍在,只是衔接出了问题,所以只能说是“纲常”有病。
但是今天众臣挟裹天子驱母这个事情上,“纲常”位次是颠倒的。
这就是纲常沦丧!礼乐崩坏!
彻底没救了!
作为资深儒徒,多年独相,方从哲深知“纲常沦丧”的凶险。
现在看起来只是那么点点儿小小的亲情裂隙,但这个裂隙是裂在“纲常”逻辑的“君权”根基上的。在这个大份上各方让渡利益的可能性太小,所以一旦压不住,将来发展,必是天崩地裂乾坤倒转。
只有真正手握大权的强人,才有可能压住阵脚。
他方从哲是张居正吗?
显然不是。
所以硬刚这条路不用想了,不适合他方从哲。
方从哲微叹口气,不由苦笑。
男人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总是让人惆怅的。
转而又想起杨涟气势汹汹的样子,不由冷笑一声。
胆子真大!直接上手就掀油锅。知道看着平静锅里的热油爆了,是什么样子的吗?又先伤的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