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章 鼎炉(下)-第2/3页

加入书签
  两天下来,他还有个惊喜的发现:闻冠雪看上去很冷,其实比较心软。不像红叶师叔,辈分在那儿,软硬不吃油盐不进。关键闻冠雪好像不会阴识术,就算会道行也不会太深。那玩意儿简直就是冷箭在弦啊,令人防不胜,说不定哪儿就射过来了。

  这个发现让杨临安觉得带上师姐下山也不算太亏。

  锦瑟走在前面,昨天杨临安提出置办两身行头,闻冠雪倒没有一口拒绝。行头虽没有置办,却改扮了男子发髻,掩去了一半天香国色,平添几分勃勃英气,有点雌雄莫辨的意思。就连胸前好像也“塌”了不少,怎么做到的?缩骨神功吗?这样不好。

  杨临安看着没法缩的小蛮腰在马背上一耸一耸前后起伏,大感赏心悦目。

  “你要是再敢贼兮兮的看,我就把你眼珠子剜出来,你信么?”闻冠雪突然发难。

  杨临安立马扭头欣赏左右的风景,面不改色道:“师姐你和谁……说话?又有人跟踪咱们吗?”不准贼兮兮看那怎么看?难道光明正大的欣赏吗?

  闻冠雪懒得搭理他。

  杨临安咧嘴一笑,指着不远处一片开得正艳的荷池,文兴大发,油然吟道:“世人爱牡丹,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哼!也不知从哪里偷来的文章?闻冠雪鼻孔里出气,眼睛却看向荷池。一片翠绿之中,星星点点的粉黄、嫣红、淡紫妖娆斗艳,随风送来淡淡花香。

  忽然记起这趟入京是送杨临安到国子监伴读,她读书不多,但却知道国子监是天下顶尖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这家伙难不成真有几两学问?师父说他满脑子……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就是没有道德文章。一定是仗着他爹的权势,去国子监胡混。

  杨临安头一回装个斯文人,居然连个屁都没换回来,大感无趣。因白嫖而生的一丢丢愧疚也瞬间烟消云散。

  难道策略不对?还是不够高级?挺应景的呀。总不能“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枪”吧?

  咳……对牛弹了一把琴,这些高级货留到盛阳糊弄那些将子王孙去。天子脚下的大家闺秀们总不会跟“本师姐”一样目不识丁,不懂带眼识珠吧?

  临渊州地形奇特,从地图上看去呈弯月形,是大周邻州最多的州,南与夏洲、河西州接壤,西北连接象州与并州,东接江州和宁州,南衔南益州。

  过了霂阳就是临渊州府所在的太渊城,也正式进入大周的繁华腹地。

  临渊并非边州,不似象、并、雄几州有大量边军驻守,只有少量常备军。一州之内自是以刺史为尊。

  杨临安和闻冠雪在第二天正午抵达太渊城,虽然没有太多时间闲逛,按两人目前的速度,再有个七八天就能到盛阳了,倒也不急于赶路。真要是游山玩水的逛过去,没有十天半个月别指望看见盛阳城的城楼。

  从闻冠雪不多的话里,杨临安套出了她家乡就在临渊州,不过是在月亮尖上的太和郡钟离县,离太渊城有差不多四百里。

  闻冠雪似乎不太愿意触动童年时的回忆,语气清冷,暗藏忧伤。

  杨临安识趣的没有刨根追问。

  在伏牛山这一月,刚来时对鲜衣大马、喝酒观花的象州城想念得紧,到后来懒得想了,反倒不时会做一些奇怪的梦,再到后来,啥也不想了。

  官宦子弟尤其像杨逢春这种手握重兵、说是一方诸侯都不为过的藩镇武将,送个把人去国子监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老杨没这意思,盛阳为何突然借着伴读之名,要藩镇子弟质京了?将军侯府哥仨,几乎不用脑子就能知道谁会去盛阳?

  杨临安开始不大明白的是,既然有没有爬错如意姨娘床那一出,质京的好事都只会落到自己头上,干嘛要绕道伏牛山?

  现在大概有些明白了,历史上质子生涯大多不是很尽人意,结果嘛也差不多。多一道伏牛山的护身符当然不是坏事。

  两人在靠近西城门附近找了间客栈,准备在太渊城好好休息半天,明天一口气赶到河西州,过了河西州就进入盛阳所在的京畿天香洲。另一个原因是闻冠雪发现确实需要置办些行头,太渊城大繁华,采购起来自然方便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