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来信(11)
向明:
今天早晨,天一直阴着,下午下了一场中雪,遍地堆银,出门在大雪里一边迎着雪花打扫石级,一边欣赏久违的雪景。
但乱雪纷纷,林壑风啸,岭头如线,浮云低旋,瓦屋屯云,石墙堆絮;鸟藏禽隐,地白雪沉,板桥无痕,村外少人。
傅抱石有一幅立轴,叫《雪中行》,是景物画,山高林密,石桥简陋,但画中有人物,主角是陶渊明,画面上陶渊明则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拄杖与童仆穿行林间,显示出一代大隐的超逸洒脱,恰似眼前景象。古人作画,画意多动态,诗云雪中有行旅,仙客赏玉兰,北方山庄少了玉兰和行旅,作为旅居之人,我称不上仙客,可山中赏雪,也是一大幸事。
刚刚几个围炉老人散去,我继续写“两兄弟争财,三姐妹让利”的故事。
上次写到,张文明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张士菊嫁到镇上,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今天写的就是张士菊三个女儿的家事。
1958年,17岁的张士菊在三面红旗激越的锣鼓声里嫁给了张庄镇一村的代良龙,第二年生下一个男孩,第三年,孩子死于饥饿,然后整个六十年代,张士菊一口气生下三个女儿,大女儿代凤云,二女儿代凤玲,三女儿代凤英,进入七十年代,生下儿子代凤伦。三个女儿生不逢时,都是读到初中下学待嫁,只有代凤伦读到高中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一家企业,这是后话,暂且不表,先说说张士菊三个女儿的事儿。
老大代凤云嫁到了本村,老二代凤玲嫁到五里外的一个山村,老三代凤云嫁到城里。二十年前,紧挨着省道的镇政府大兴土木,扩建政府三条路,作商业街。代良龙家和镇政府隔这一条路,后院就是自己家的地,夫妻俩商量着把房子改造成一溜五间二层楼房,后院地改为停车场,楼房上做宾馆,楼下做饭店。那时代凤云、代凤玲已经出嫁,代凤英、代凤伦还在上学,就让大女儿二女儿来帮忙,顺便拿点辛苦费补贴家用。张士菊夫妻颇有经济头脑,向镇政府申请,买下二里开外省道旁的一片荒地,盖了住房,搬那去居住,政府鼓励经商,也正缺钱,在土地上动着生钱的念头,很快批准。
十年前,镇政府又一次扩大商业区建设规模,代良龙那片地和楼房在扩建范围内,代良龙借此机会又发了一次小财,临街店铺改为三层楼房,土地占用费用在楼房上外,余下几十万。张士菊想着给两女儿,让她们买一处商铺。代良龙却不同意,说他们爱买不买,我代家的钱不给外姓花;张士菊说算借给她们用,代良龙说,就她们那家境,十年九年的还不上,不如放银行里吃利息。张士菊怎么能愿意,和代良龙吵。
代良龙哪里知道张士菊的心事。当娘的知道做娘的苦楚,女儿们生儿育女不说,还要操持家务,教养孩子,男人不外在外边干点体力活,有能为的多操些心,没能力的除了干死力活,还不如个女人。恰巧两个女婿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内外家务压在女儿身上。所以有机会想着替女儿解解困难。见代良龙听不进去,就把两个女儿叫进家,当代良龙面将他的军。
两个女儿听了说,你们代家的事我们不掺和,你们发你们的财,我们穷死饿死不占代价的光。张士菊听着这话想,真是自己养的孩子,一个脾性;可这机会不用白不用,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可没有好几回,累死也整不出幸福生活。
悄悄把两个女儿拉到一边,把这话告诉她们,让女儿给爹挣。女儿被母亲说动,回屋里与父亲死缠烂打,代良龙才答应借钱,并写上字据,算上利息。
两年后,代凤英出嫁,嫁给一个工人,女婿在机械厂上班,代凤英跟着进厂学车床,生活过得去。
你知道,张庄镇有省级国道通过,后来又有高速公路进入,而且在镇政府不远处开了个服务区和下路口,方便的交通引来不少商家工厂,县政府也加大这个地方的投资,代良龙那片商铺再次面临拆迁。这次给的拆迁条件比上两次优厚得多,两年后,代良龙拿到八十万拆迁费和八间临街商铺;在那片荒地上建的住房也在拆迁范围,给的条件是两间临街店铺,十万拆迁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