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区和昆仑考证(5)

加入书签


顾实先生谓“黑水即新疆叶尔羌河”(《穆传讲疏》六六页)。叶尔羌河源出葱岭,与

顾先生所认为昆仑山脉或托古兹达坂无关,且河身太短,不称四大水之实。顾先生又谓新疆

喀什噶尔河为洋水,西康境之怒江上游喀喇乌苏河为青水,均见《穆传讲疏》六三页至六六

页。

黄河以外,洋、弱、赤、黑、各水与今日昆仑山脉亦均不能发生关系。古今学者,于此

四水,牵之、挽之、揉之、搓之,望其与昆仑山脉,打成一片,而顾此失彼,总不自然。赤

水之名,仅见野史,既难捉摸,只有付之不论。黑水、弱水名见经书,安敢不为探讨,而迷

离恍惚,依然闷壶卢一个。故宋代毛晃废然叹曰:“史志及诸家言黑水弱水互有异同,率多

牴牾,姑撮其梗概,辨其误而阙其疑,以俟博达君子而折衷焉”(《禹贡指南》卷二)。魏

源则直指弱水为荒诞(《释昆仑》上),近人蒙文通先生亦归黑水于神话(《古史甄

微》),是岂无故而然哉!夫竭二千数百年学者之聪明才力,不能解决此区区四水之问题,

言之可笑而亦可哀矣。使《山经》、《淮南》所言昆仑果在中国,四水果为中国之地理,又

乌得有此现象耶?

中国古人于昆仑四大水印象颇深而除借重潜流,勉强牵合之黄河外,其他三水之所在,

则苦于无法证实。乃为“四渎”之说,以为慰情聊胜之计。《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

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应劭《风俗通》:“江、淮、河、济为四渎,渎,通也,

所以通中国垢浊。”淮水发源河南桐柏山,济水发源河南王屋山,其长度比江河不及十分

一,济水尤细微,与江河并称四渎,实为不称。唐太宗即曾以为疑,问许敬宗曰:“济甚细

而在四渎,何哉?”对曰:“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者也。济水潜流而屡

绝,状虽细微,其实尊也”(见《唐会要》)。是言亦甚矫强,今淮夺于运,济夺于河,中

国四渎仅存其二而已。

(B)印度阿耨达山之四河《长阿含经》:

“雪山顶上,有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澄澈,无秽,七宝砌垒。其池底金

沙充满,华如车轮,根如车毂。华根出汁,色白如乳,味甘如蜜。池东有恒伽河,从牛口

出,从五百河,入东南海。池南有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西南海。池西有缚叉

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西北海。

池北斯佗河,从象口出,从五百河,入东北海。”

《释氏西域记》(《水经注》卷一引):

“阿耨达大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即昆仑山……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

大水名幸头河……”

《华严经音义》:

“香山顶上,有阿耨达池,四面各流出一河:东面私陀河,出金刚狮子口。南面恒伽

河,出银象口。西面信度河,出金牛口。北面缚刍河,出琉璃马口。”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

“赡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原注: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池,讹)。在香

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余里,金、银、琉、璃、颇胝、饰其峰焉。金沙弥漫,清波皎

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是以池东面银牛

口,流出殁伽河(原注:旧曰恒河,又曰恒伽,讹也),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

口,流出信度河(原注:旧曰辛头河,讹),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

缚刍河(原注:旧曰博叉河,讹),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

河(原注:

旧曰私陀河,讹),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

为中国河源。”

诸释典所言四大水,有似出于想象。幸而其中有殁伽河,即恒河(GangesR.)

也。有辛头河,即印度河(IndusR.)

也。但须觅得此二河之策源地,便知阿耨达山何在?而二河实出西藏阿里之冈底斯山,

故知冈底斯即阿耨达也。按喀喇昆仑山脉至西藏阿里境,与喜马拉雅山脉相合,成冈底斯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