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祖开眼-第2/3页

加入书签
        高胜其实对般若寺很熟悉,因为母亲和娘子常日闲暇或重要的佛教节日,都要到寺里上香祈福,自己有空也会陪着一起来。高胜说到:“这般若寺相传建于梁武帝时期,至今已有千年,当时也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但在唐朝会昌灭佛后就荒败了。二十多年前一位“智已”大师带着他的小徒弟,法号圆通,云游到此,见普华山风光秀美,颇有灵气,又见这般若寺破烂不堪。他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世人,就在此处住了下来,发下宏愿重建般若寺,要让般若寺恢复往昔的气象。最开始时,智已和圆通挨家挨户的化缘,讲解修建寺庙的巨大功德,他走遍了附近方面几百里的几个县,风餐路宿。最开始化缘来的钱很少,他们就一砖一瓦的凑。他们就住在破庙里,屋顶漏雨,吃着冰冷的剩菜剩饭。慢慢地由于他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不畏辛苦的行为,逐渐感召了许多百姓,捐钱损物的也多了。再后来又有一些向佛之人投于其门下。这样在智已**师的带领下,大概花了近五年的时间,般若寺才算初具规模,由于智已大师道法高深,广结善缘,扶危救难,声名远播,前来朝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每逢重要节日更是人满为患。般若寺在他的管理下,扩建了佛殿,僧人从最开始只有他师徒俩,增加到三、四百号人。我想现在的般若寺可能已经恢复到了往日梁武帝时的规模。”

        “真是得道高僧,今日不知是否有缘分,能得一见?”

        “很遗憾!智已大师在十二年前圆寂了,就是十二年前的佛涎日“浴佛大会”的后几个月!”

        “看来我是没这缘份了,遗憾!”。袁望是有佛缘的人,平时也喜欢读读经书,拜拜寺庙。

        袁望问道:“你为何记得如此清楚?”

        “不是我记得清楚,而是十二前的浴佛大会出现了佛教的圣迹。一时哄动全城,传播甚广,所以我记得真切。从此以后人们都说普华山般若寺是佛祖的道场之一,智已大师是在世菩萨!”

        此时俩人大约走了一大半的路程,这里全是数丈高参天的桢楠,笔直挺拔,很有古朴深远的意境。此处有座“听瀑亭”。

        “我们在这儿歇歇,你慢慢给我讲来!”

        俩人坐下,隐约间听到有瀑布的声音,却未见近旁有瀑布。便问高胜。高胜指着听瀑亭前不远处一个地势平坦的回弯处。

        “这回弯处的山背后的对面山崖有一个高约七、八丈高的瀑布。坐在这儿能听到,却不能看见,故而此亭名“听瀑亭””。

        “原来如此!听瀑,而不是观布,甚是别致。”

        袁望示意高胜继续讲下去。高胜坐直了身子,略微回想了一下,接着说到:“虽是十二年前,但事情太过惊奇,加之我也在场,历历在目,所以记得十分真切!那日是般若寺重建以来,第一次举办如此大型的佛事活动,活动中最隆重、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为新塑的大雄宝殿释伽牟尼鎏金巨佛开光。这尊大佛高约六丈,通体鎏金,法相庄严。

        当时经幡法幢林立、钟磬梵呗之声不绝、灯烛香火鼎盛。不只我们县,相邻州府的数千善男信女也都来朝拜,可谓盛况空前!到了开光大典的时候,众人都站立在大雄宝殿内外,双手合什,默默祈祷。突然有人惊呼到:佛祖开眼了!佛祖开眼了!佛像虽高六丈,离得较远,但大家都看的真切,佛像的眼睛真的睁开了!佛眼如黑色的宝石,明亮通透。此时有一缕阳光照到佛面,佛眼更是光亮夺目,犹如佛祖显灵。大家都被这一幕惊叹了,纷纷跪拜,头如捣蒜,口中念着佛祖名号,神情皆是痴醉!过了一会儿,佛祖眼闭,不再重睁。信众们久久不愿离去,有些甚至在大殿前长跪数日之久,经寺院僧人劝解,才慢慢散去。从此普华山、般若寺、智已大师声名远播,成了信众朝拜的圣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