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将一颗水晶球置于讲桌上一个凹陷的刻槽内,并向刻槽周围的小孔中灌输法力,水晶球顿时发出明亮的光芒,投影在讲桌前方形成一块白色的幕布,这其实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护城帷幕,而且是濒临破坏的形态。这种形态下帷幕受到法术的冲击,其印痕能够保留许久而不消散,是一种书写的好工具。爱丽丝一边用法力在帷幕上记述着课程内容的关键词,一边娓娓道来。
“法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目前主流的解释是“能量学说”,即法术是使用者控制能量变化的过程,参与变化的能量大小决定了法术技能的强弱。能量学说有一个基本结论:若使用者所能控制的能量变化最大值低于某法术所需能量变化的最小值,则该使用者无法使用该法术。
能量学说在众多类系的法术中都具有普适性,因而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在信息系法术中,却出现了例外。在信息系法术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共出现了三次危机。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著名的学者克休斯,他在进行了大量事实观察和统计后发现了一个平常被大家所忽视了得现象:即使没有法力的人,也能够使用洞察术。
这一结论初看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当它与能量学说放在一起时,问题立刻就暴露出来了:根据能量学说,法术的本质是法术使用者控制能量变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施用法术,就必定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就必然会有一个数值,它代表着使用该法术所需能量的最小值。显然,这个值是大于0的。而没有法力的人,其所能控制的能量变化值等于0。因此矛盾出现了:由能量学说的基本结论,“若使用者所能控制的能量最大值低于某法术所需能量的最小值,则该使用者无法使用该法术”可得出,没有法力的人是无法使用洞察术的,这与现实情况相违背。
这在学术上称为“能量学说第一次危机”,又称“弱者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法术学会的集体探讨无果后,只给出了这样牵强的解释:不存在绝对“没有法力”的人,只是有些人的法力微弱到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探测到而已;同时洞察术所需的能量变化最小值,也是一个小到无法测量出来的数。
这样的解释只是强行修改了命题条件向能量学说基本结论上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解释无法否认“存在无法施放洞察术的人”这一可能性,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果然,很快,新的危机再次出现了。克休斯又有了新的发现,无论多么强力的防御系技能,都无法抵挡洞察术的观察。
这是一个常常被掩盖了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使用强力防御系技能的人往往同时具有高强的法力,而法力越高,本身就越不容易被洞察术探查到。因此人们很难分辨,一次针对洞察术的成功防御,究竟是防御系法术起到了真实的作用,还是施法者本身的法力值。针对这个问题,克休斯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两组对照实验:第一组,选择一个法力微弱的人,站在由第三者创造出来的强大法盾的后面;第二组,选择一个法力高强的人,不施用任何防御系法术。克休斯让一个法力并不高强的人分别用洞察术观察两组实验中的人,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第一组站在法盾后面那个法力弱小的人竟然被成功观察到了,第二组的人反而没有。
这个爆炸性颠覆常识的结果掀起了轩然大波。
能量学说的第一条推论:若防御系法术所能吸收能量的最大值大于攻击型法术的能量,则能够防御成功。
在第一次危机中,人们将洞察术解释为法力极其微弱的法术,按照此结论,结合能量学说第一条推论,便得出以下结论:洞察术的能量显然远小于法盾,那么理应被全部吸收,防御成功才对;而无论被观察者拥有多么强大的法力,既然都不采取任何防御措施,就更没有观察失败的道理。
这结论与现实中的实验结果截然相反,能量学说再次遭受了质疑和考验。这便是“能量学说第二次危机”,亦称“防御危机”。名字来源于另一位研究信息系法术的学者凯文所提出的,针对克休斯实验结果的一种表述(称作“凯文表述”):法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在信息系法术面前是防御不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法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目前主流的解释是“能量学说”,即法术是使用者控制能量变化的过程,参与变化的能量大小决定了法术技能的强弱。能量学说有一个基本结论:若使用者所能控制的能量变化最大值低于某法术所需能量变化的最小值,则该使用者无法使用该法术。
能量学说在众多类系的法术中都具有普适性,因而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在信息系法术中,却出现了例外。在信息系法术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共出现了三次危机。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著名的学者克休斯,他在进行了大量事实观察和统计后发现了一个平常被大家所忽视了得现象:即使没有法力的人,也能够使用洞察术。
这一结论初看似乎没什么稀奇,可是当它与能量学说放在一起时,问题立刻就暴露出来了:根据能量学说,法术的本质是法术使用者控制能量变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只要施用法术,就必定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就必然会有一个数值,它代表着使用该法术所需能量的最小值。显然,这个值是大于0的。而没有法力的人,其所能控制的能量变化值等于0。因此矛盾出现了:由能量学说的基本结论,“若使用者所能控制的能量最大值低于某法术所需能量的最小值,则该使用者无法使用该法术”可得出,没有法力的人是无法使用洞察术的,这与现实情况相违背。
这在学术上称为“能量学说第一次危机”,又称“弱者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法术学会的集体探讨无果后,只给出了这样牵强的解释:不存在绝对“没有法力”的人,只是有些人的法力微弱到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探测到而已;同时洞察术所需的能量变化最小值,也是一个小到无法测量出来的数。
这样的解释只是强行修改了命题条件向能量学说基本结论上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解释无法否认“存在无法施放洞察术的人”这一可能性,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果然,很快,新的危机再次出现了。克休斯又有了新的发现,无论多么强力的防御系技能,都无法抵挡洞察术的观察。
这是一个常常被掩盖了的现象。在一般情况下,能够使用强力防御系技能的人往往同时具有高强的法力,而法力越高,本身就越不容易被洞察术探查到。因此人们很难分辨,一次针对洞察术的成功防御,究竟是防御系法术起到了真实的作用,还是施法者本身的法力值。针对这个问题,克休斯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两组对照实验:第一组,选择一个法力微弱的人,站在由第三者创造出来的强大法盾的后面;第二组,选择一个法力高强的人,不施用任何防御系法术。克休斯让一个法力并不高强的人分别用洞察术观察两组实验中的人,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第一组站在法盾后面那个法力弱小的人竟然被成功观察到了,第二组的人反而没有。
这个爆炸性颠覆常识的结果掀起了轩然大波。
能量学说的第一条推论:若防御系法术所能吸收能量的最大值大于攻击型法术的能量,则能够防御成功。
在第一次危机中,人们将洞察术解释为法力极其微弱的法术,按照此结论,结合能量学说第一条推论,便得出以下结论:洞察术的能量显然远小于法盾,那么理应被全部吸收,防御成功才对;而无论被观察者拥有多么强大的法力,既然都不采取任何防御措施,就更没有观察失败的道理。
这结论与现实中的实验结果截然相反,能量学说再次遭受了质疑和考验。这便是“能量学说第二次危机”,亦称“防御危机”。名字来源于另一位研究信息系法术的学者凯文所提出的,针对克休斯实验结果的一种表述(称作“凯文表述”):法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在信息系法术面前是防御不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