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闯野长城-第3/4页

加入书签
大家分别在各自所乘的车里进行着讨论和遐想。但最后的结论是:走全长城是不现实的。除非分段进行。比如此次即为一次对一段长城的徒步丈量。

登协军团风驰电掣向目的地挺进,车队走吉草高速,直奔奉天沈阳,为不打搅沿途的百姓,绕城而来,一路上掠过无数的山峦及河流,进入绥中腹地。再向南行,车行至一小村口时,大家眼前一亮,这地方的景色别有洞天,山山各不同,有的如石林、有的重峦叠嶂、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光秃秃独立一棵“迎客青松”,好似观赏到了国内多处名山,尽显无限春意盎然,荒山不凄凉,群山不张扬!

翻过这座岭,车队行驶在半山腰,放眼脚下的山体,绿树成荫,静静的河流蜿蜒流淌,环抱着青山,对岸半坡良田有耕牛犁地,河水中有野鸭戏水,将士们完全融进了这幽静、多彩的世外桃园。美景匆匆掠过,经过了十个小时长途奔驰,终于赶到了此次进军的主战场——野长城,单程车程约760公里。

此时已经是下午15:00,一路奔波,军团已是人困马乏。但是,这些精力充沛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们,俗称“老驴”,是一伙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勇将,看到战场,立刻跟打了鸡血似的兴奋,他们哪里顾得上休息,马不停蹄,硬是要挑战运动极限,非登上顶峰才肯安营扎寨。

山地战不同于平地战,况且攻坚战,不胜则败,大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分别背负起营帐,伙头军带好干粮和锅灶,只听会长一声号令,催战鼓响起,队员们对视了一眼,就低头向山顶进发,登顶野长城战役打响了。

绥中野长城坐落在雄险陡峭的燕山山脉上,是辽宁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该长城贯穿西沟村的6个自然屯,这里是长城的支脉,墙体至今依旧砖石坚牢,约有31座敌楼、18座战台、14座烽火台。因地处偏僻,山势险恶,故人迹罕至,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小河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名将戚继光被调到今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所带将士均为平倭有功的浙江义乌兵。由于工程浩大、守卫任务艰巨,戚继光为稳定军心,允许一部分家眷随军。官兵们于是携妻带儿在敌楼上安下家来,后来逐步从长城上搬下来,在附近生息繁衍。

在一路行军过程中,领队已将野长城的地理地形向大家做以详细的交待,重点攻战的地盘,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景观等等,分别指派专人负责踏察并拍照留存,以备再战时做为基础资料来研究,并待此次得胜还朝时,可以有东西在登协会员和登协群友们面前显摆一番。

大战在即,群情激昂,却也不乏某种担心,亦或是某种渴望。大家不再言语,踏上这古道,耳边仿佛听到冲锋的号角。大家只是一前一后地随领队鱼贯而行,每个人都深深懂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道理,所以都抱持着一个信念,一鼓作气登上山顶,征服山峰,占领山头,然后到烽火台安营扎寨,再去传说中的野长城第一家由“一生何求”临时开张营业的“春来野长城烘烤店”吃庆功宴,喝庆功酒。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野长城其实并不险峻,海拨也只在500米,却不是我们常走的砬子山或林山,而此山却是岩土山,正赶上刚下过雨,山路湿滑,每一步都有滑倒的危险。沿小路一步步接近长城,依稀看到有台阶可行了,但这台阶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远古战争锤炼,以及今人的踏足,加之无人修复,已经风化,几乎只能算是砖坡了。但对于这些南征北战,久经锻炼的老驴们来讲,没有攻不上的山,没有过不了的坎。这路人马,在长途奔袭的劳顿后,仍是不费吹灰之力,攻占了野长城的一处烽火台,占据了有利制高点,于傍晚18:00时左右安下营盘,搭起帐蓬,架起炉灶,一行人马终于可以休整一下,好迎接明天的战斗。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