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行学堂

加入书签


阳朔城,大夏国北方小城。

暮秋时节,昨夜呼啸的狂风,卷落了冷清枝头上的最后一片枯叶,飘零的落叶铺满了街道。

虽是清晨,却阴云蔽日,天地间充斥着肃杀与寒冷。

街上早起的小贩们点起了灯火,让人有种仿佛身在黄昏的错觉。

越来越多的行人车马,为生计和希望,带着今天的规划和对未来的期许,匆匆而过,拼命抓住这清晨之计,奔向前方。

行人中有些许少年,他们身着相同的学子服色,肩挎布包,在这清晨黑夜中前行,路边闪烁的灯火照亮了他们稚嫩的脸庞。

前方不远处,街道边有家私塾,门上高挂一匾,隶书四字“思行学堂”端正刻于匾上,门两侧则挂着一幅门楹,“学之思之不如行之,立德立言更当立心”,门匾和门楹虽皆用普通木材所制,字也是平常墨色,做工更谈不上精美,但隐约间却有几分与众不同。

少年们鱼贯而入,先向堂中高悬的圣人画像躬身行礼,再恭敬向堂上的先生行礼,行完礼后便至自己座位坐好,搓搓冻的通红的手和耳朵,取出书本和纸笔,待先生吩咐。

夏国文武并重,以文治国,以武立国,是以阳朔城不大,人口不足万户,却也有十几家私塾学堂,大的学堂可容三四十人,小的就如思行学堂,仅能容下十人左右。

思行学堂由彦真先生所办,据说他曾在帝都做过官,不知因何缘故辞官,来到这偏僻苦寒的阳朔隐居。

此刻,彦真端坐堂上,抚了抚颌下早已半白的胡须,看着堂下的少年们,眼神闪烁。

彦真不像有些先生,专去挑些书香官宦世家子弟做学生,坚持奉行圣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凡是学生,从不问出身,因此眼前这九位学生多平民出身。

余乐是今年刚满十五岁,家中经营着一所酒楼,夏国重农却不抑商,商人出身照样可科举入仕,家中望子成龙,十二岁时送来学堂,期盼着他有一天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余乐自小胃口极佳,家中又开酒楼,不缺吃食,于是便生的肥肥胖胖,个头比同岁的孩子高出很多,座位也被排在后边。

此刻他轻轻抬头,瞄了一眼堂上的先生,见先生正在出神,偷偷从袖子中取出一块烤饼,飞快塞到嘴里,咔嚓咬了一口,面粉烤后的焦香弥漫在唇齿之间,慰藉着早起不能赖床的痛。

他的前面坐着顾左、顾右,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年龄比余乐略小,家中开着商行,主要经营着布匹绸缎毛皮生意。

虽是孪生,顾左偏静,顾右思动,此刻一人低头看书,一人正与边上的惠宇窃窃私语。

“昨日我竟梦到一只饿狼,一直在追我......”惠宇拿书挡住脸,与顾右津津有味分享着昨晚的梦境。

惠家曾经也是这朔阳城中大户,只是自其爷爷开始,家道中落,已沦落为二流的家族。

这四人前面还坐着盛轩、雪晴和苏任等五人,他们出身各有不同,其中雪晴是彦真先生的孙女,平日就扮作男生,与众少年一起在这学堂学习。

彦真教学不似其他先生,强调灌输死记硬背,多以因事说理为主,将圣人经学以事例及身边平常事教出,让这些懵懂少年们易学易记,对待学生也重启智,而非修整,纪律要求外松内紧,于其他先生看来,甚至是有些放任。

彦真回过神来,看了看边上计时的壶漏,拿起镇木往案上一拍,道:“一日之计在于晨,诸生皆能于卯时准时到达,甚好,下面晨读,雪晴,你来带大家读圣人的《论经》。”

雪晴喏了一声,正欲站起,却听到后边传来咿呀的怪声,不禁奇怪,扭头看去。

众人也寻声而去,见余乐面目通红,五官几乎都偏离了本来的位置,胖乎乎的脸庞竟有些狰狞,一手捏在自己脖颈处,一手在空中乱舞。

彦真一看心下明白,怕是这孩子刚才在偷吃东西,被镇木一拍给惊吓到,一下子噎住了,眼前看来是十分的凶险。

其他少年见此情况,也都呼啦起身,皆想围过去帮忙。

“诸生莫动,雪晴,快去取水。”彦真及时制止了学生们的乱动,自己起身快步来到余乐跟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