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意料之外煤油灯

加入书签


常夜与慕磊商量着办下的第一件事并不是立即筹建石脂炼化作坊,而是悄无声息的将城东望安门外的作坊给关了。里面原先修建的设施也全部都推倒了,所有能看出曾经做过石脂炼化的痕迹统统都抹掉了。

望安门外,原先整车整车买石脂的人也不见了,导致敦煌城里石脂的价格又迅速的回归到了先前那样的白菜不如的价格。

也不过两三日时间,户部辗转将大泽国境内共计七处石脂产地都划到了常夜名下。这些石脂产地大部分都是集中在敦煌以东不过几十里地的地方,另外还有一处在长安附近。

慕磊派人将各处石脂产地都给围了起来,拿出地契告知那些采石脂的人从此以后都不准在私自采挖了。一时间自然是群情激愤,不过又听说可以被收编做工人,拿固定的工钱,而且包吃包住待遇更好,也更有保障,自然又是十分乐意的。

在距离敦煌约莫一百多里的祁连山脉里,常夜让慕磊寻了一块偏僻的山地预备在这里建造大规模的石脂炼化工厂。这块山地远离人烟,且距离主要的几处石脂产地较近,石脂运输方便。另外就是这祁连山海拔高,温度低,十分有利于石脂分馏。

常夜用高达三米的围墙将工厂围了起来,然后在围墙里进行逐步修造。

几百亩的厂区内,常夜计划第一期初步建造十个炼化作坊。逐步建造,每建好一个就立即投产,边生产边改造。未来根据蜡烛生产出来后市场的实际销售情况,再推进后续工厂扩建的计划。

偌大的厂区被高大的围墙围着,整个厂区也只有一个大门,而门口却没有任何一块牌匾,没有任何一个字。再加上,这石蜡生产出来也并不在这里制作成蜡烛,所以别说外人,就是工厂里除了后端流程的工人,其他人也都是不知道这里究竟是做什么的。

蜡烛的作坊在设在山下大道附近,蜡烛制作包装好了,往西直通敦煌,再至西域;往东可到东晋、西蜀等国。

距离厂区约莫一里的地方,常夜又设计了生活区,里面有员工宿舍和食堂。

其实,这工厂及生活区的很多功能的设计,常夜都是引进了后世大型工厂的一些理念,让员工在里面工作、生活无忧无虑。

一切从保密出发,常夜交待慕磊工厂的工人要选用老实听话,话语不多的人,所有人都要进行身份背景调查。工人入职都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其中保密是重中之重。工厂的所有人都严格作息时间,进行半军事化管理。

其实,常夜发现,这个时代的人较之后世已经是太听话,太好管理了。包吃包住又有工钱拿,报名的人真的是不要太多。所谓严格管理,半军事化之类,工人们根本不在乎。

一方面工厂抓紧时间建造,另一方面常夜又在敦煌城里朱雀大街上租了一个十分打眼的门面,挂了一块叫做“日光石烛铺”的牌子。

常夜之所以开这么一家显眼的铺子,其实就是要让世人知道这行销天下的石蜡烛是他常夜做的,是民间商人的生意,与朝廷一点关系没有。

当然,敦煌城里的这家日光石烛铺有点类似后世的旗舰店的意思。这间店全天下也许仅此一家,未来各国的石烛贩卖也都是依托慕氏商行的渠道,并不会单独开设门店。毕竟只是个蜡烛而已,并不是高价值的奢侈品。

实际上,常、慕二人自从云梦斋里出来,也就不到一个月时间,这敦煌城里就忽然流行起来一种新型的蜡烛,名曰日光石烛。

这日光石烛每一支上面都有一个太阳的图案标记,相较于北魏产的白蜡,这石烛明亮多了,而且更加耐久,一支石烛抵得上两支白烛。最主要是,两种蜡烛价格一样。

一时间,朱雀大街日光石烛铺前排起了长龙,抢购石烛竟然成了一种风尚。

敦煌城里各家青楼酒楼,各种店铺门面都竞相更换起蜡烛来。每到夜晚,街市上各种店铺里不是问候有没有吃饭的话,而是“你家换石烛了么?”或者“哎呦,一看这楼里如此明亮,定是换了日光石烛了!”

第一批石烛生产出来也不过三日时间,竟然脱销了。朱雀大街上排长龙的人不禁纷纷抱怨,街市上,坊巷里,人们相互传递着赶紧抢购石烛的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