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论功行赏?-第2/3页

加入书签
曹府之行没有效果,袁术也不敢在外晃荡,怕因乱兵而出意外,就直接回了太傅府,也没有去找找赵融、冯芳。

袁隗每日都起的早,这是因为要上朝而形成的习惯。故袁术不敢歇息,只能在叔父院外假寐,只求叔父一醒就上前陈述。

“要辞就辞吧。”袁隗在侍女的服侍下着朝服,跟袁术说道。

“那西园军如何办?”

袁隗也知道自己这个侄子的缺点,有智谋,就是少了些勇力,终究是牵挂太多。所以他也没光指望袁术,在让袁术去找曹操时,他已经派人见过了西园的另外两个校尉。

“不必担心,朝会之后便有分晓。”

袁隗打发袁术去洁面换衣,不要以这幅模样上朝,丢了袁氏面子。袁术回自己的院落后,不光在整理仪表,还唤人来,叮嘱其去做一间事。

西军并未在这天还没亮之时就开始肆虐,朝臣们也都顺利进了皇宫。

今日的早朝格外隆重,可能是因新帝登基,也可能是因昨日之变。

“陛下,臣有本奏。臣董卓,奏请伍琼、周毖任城门校尉,御史中丞韩馥任冀州牧。”

这三人吗?独自坐在最前列的袁隗私自思量,想着这三人难道联系了董卓?

伍琼是汝南人,跟自己是同乡,周毖虽为边人,可自幼就在豫州、京畿长大,韩馥又是自己的门生。

董卓是想跟自己示好?袁隗还没想清楚,就又听董卓说道。

“司隶校尉袁绍,诛灭宦官有功,故臣请封其为邟乡侯、渤海太守。”

“董卿,这邟乡侯有何说法?”坐在天子位上的刘协问道。如今的御座侧面并没有太后鸾驾,朝臣却不觉得奇怪。

董卓没有言语,而是宗正卿回答道。

“回陛下,邟乡在临汝,毗邻汝南,司隶校尉乃汝南人。”

“允奏。”刘协见袁隗没有表示,便如之前一样允许了袁绍的封赏,不过他又问道:“既然封了渤海太守,那司隶校尉呢?”

随着天子发问,袁隗也想看看董卓会做何表示。

“回陛下,岂有无过而去官降罪之理?司隶校尉有功无过,又怎能去其职权?”董卓环视一圈,又说道:“若是有人能举纠司隶校尉不法事,去其职则合法度,若无人,那这职权,还是留给邟乡侯为好。”

“你说是吗?师相?”董卓专门对着袁隗问了一句。

“自有天子裁决,不必问我。”

袁隗不反对,其他朝臣也不敢说话,只有袁术心里在发恨。

“既然如此,就依董卿所奏。”

“臣还有本奏。”董卓抢在天子话音刚落,就出班道。

“臣奏请陈留蔡邕、颍川荀爽为尚书,此二人广有声名,为士林翘楚,当召入朝中,针砭时弊,以为天下士庶之表率。”

这就是杀招吗?董卓奏请的这两个人,袁隗不能反对。天子看着袁隗的表情,依旧允奏。

“臣再请豫州牧黄琬为河南尹,坐镇京师,以安天下心。再请河南尹王允为尚书令,录尚书事,行丞相事。”

“允奏。”刘协不再看向袁隗,直接回答道。王允姓王,是并州人,这是九岁的天子也必须知道的,所以他不管袁隗同不同意,都要试一试。

允许董卓的奏章后,刘协才看向袁隗。

袁隗面无表情,实则心中怒火难耐。王允这个表奏也不能反对,若他不允,那朝臣会怎样看他这个太傅?连天子母族都不给升官,你袁氏是要造反吗?

不过袁隗也不是没有对策。

“臣有本奏。”

“太傅坐着就可以。”天子给了袁隗足够的礼遇。

“豫州牧黄琬剿贼有功,又兴教化,当为天下表率,一河南尹之职不足以彰其功。”

“那依太傅之意,何职合适?”

“臣奏请司空董卓为太尉,请豫州牧黄琬为司空,行丞相事。”

袁隗知道了董卓的章法,举荐尚书,限制自己的政权。

都亭军已经被董卓掌握,并州军又跟西军一样,在城内烧杀抢掠,再无退路。既然如此,袁隗索性让董卓为太尉,掌军事,让自己这个门生没了举荐权,无法插手政事。至于黄琬嘛,明眼人都知道黄琬是自己的人,且黄琬刚为自己冲锋陷阵,拿下了鲍洪,袁隗不能没有表示。

袁隗说完,看了眼董卓。

“可有臣工有异议?”

承德殿内安静地落针可闻。

注:前文有提到,朱儁在黄巾之乱时的表现不如皇甫嵩和卢植,原因是在后面二人得功甚快,而朱儁却无所得。按道理,宛城三十万黄巾本就不是能快速解决的,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劝降,二是围城,城内没这么多粮草供三十万人军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