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我要搬家了

加入书签


    我的家住在锦州市的南街。在当时算是个热闹的所在,就在南四小学对面。当然,我对南四小学一点印象都没有。

    这是一个小四合院,院里其实很小,尽管对我来说很大。我一直到最后搬离这里,都没把院子走全过。因为我算不上十分好动和淘气的小孩,比较安静,给我安顿好一个地方基本就不会乱走了。

    我们的家在小院的门楼进门右转的第一家。这个房子的大门里面,实际上住着两家人。我们在进门左侧那一间房里住,这里住着爷爷、奶奶、母亲和我。进门的左侧是一铺大炕,我记忆中,那里总是铺满了阳光,温暖、安逸。炕的一头是躺柜,坐在箱座子上。这一面是炕头。九O后以后的小年轻人估计不知道什么是炕头。炕头就是挨着炉子的那一侧,比较热,由于太热不适合住人,就放了箱子和柜子。所谓的火炕,实际上就是炉子的延伸。这个炕,在亚殴大陆的北部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进程。

    在中国古代的北方地区,原来是没有炕的,当时的人们都是直接住在地面上,但为了取暖,就把地面以下挖出个坑,在这个坑延伸到房子外面的地方,留下生火的区域,在外面烧火,热气和热烟会顺着这个坑进来,加热在房子里面的地面。后来不断发展,改进,在地面以上修起土台子,在土台子的中间挖上一条来回盘绕的沟,这叫炕洞。在外面修好炉灶,火和烟从这个土台的炕洞里绕一圈再出去,这就是火炕了。这是中国的发明,后来传到了朝鲜。但日本人没学会这个东西,他们一直住在地面上,用榻榻米。

    这个火炕和炉灶的发明,最终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其他生活习惯。比如,为了更节能,中国人的住宅往往并不分功能区,吃、住都在同一间屋子里,很多相对不富裕的普通人家,连家里养的猪、羊、狗什么的,都住在一起。而不是象欧洲人把一间大房子分成若干个功能区,如起居室、会客厅什么的。在欧洲,多小的房子,这几个地方是要分开的。但在我国古代的北方,由于取暖就靠这火炕,所以住宅内不分功能区。但南方一些地方,对房间则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因为他们不用炕。

    那种在地面以下生火取暖的生活方式,在亚洲更北地区和欧洲一些极北地区也是存在的,他们后来进行了演化,成了跟我们完全不同的形式。这种演化化是受到南殴等地的影响的。由于欧洲南部面临地中海,气候温暖,一般不用火炕,而是把篝火搬进了房间里面,把篝火生在墙壁里,这就形成了壁炉。他们的饮食也是以烧烤煮为主,在壁炉里做饭,其实也就跟用篝火在外面做饭没什么两样,都是在炉火上搭个架子,把锅和盆架在火的上面烤制或煮。中国人把炉灶放在房间外面,灶眼朝上,就可以用更多的加热方式做更多的食物,如炒和蒸,这都是古代中国人独有的烹饪方式。西方的壁炉只能烧烤和煮汤,是不能炒菜和蒸东西的。所以中国人吃蒸出来的馒头,西方人吃烤出来的面包。

    古老的原始火炕,在欧洲北部寒冷地区,与后来欧洲南方温暖地区进行交融,形成了另一种类似火炕的东西。他们把壁炉与火炕进行了融合,把壁炉修的突出了墙的本身,在墙体外修个大台子,壁炉就在大台子的下面,外形跟壁炉一样,但壁炉的上面因为形成了一个大台面,他们的人就住在台面上。这样,他们就即保留了壁炉的高雅,又能睡在壁炉上面保暖了。但有两个不方便之处,一是上去和下来都很麻烦,二是太热了,温度很难控制。

    在我们家的炕梢,就是远离炉子那一侧,是我们的行李,分成几个卷,摞在一起。我跟爷爷奶奶就住在这个炕上。在房间的另一端,有一个用帘子隔出来的更小的小房间,那是母亲住的地方。我虽然应该跟母亲住在那里,但实际上我很少住在那,都是跟奶奶住在一起。

    在大屋的火炕的另一侧,有大立柜,有高低柜。那个高低柜是我在家里除了炕以外呆的最多的地方。从小我爱上高的地方,那里即神秘,又好玩,没人看着的时候就往上面爬。到了顶端以后总是很兴奋。但有一次,我把鞋掉到了奶奶刚煮好的一大盆面条里,从那次挨揍之后就不敢上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