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加入书签


        沈清非常认真的把一本本杂志和小人画书,整齐的摆放在一块木板上。这是沈清经营的图书租赁摊位,刚刚开业不久。

        除了图书,还有茶水,三分钱一杯,供给上街赶集,口渴了的行人。

        那些图书,都是父亲搜集来的,当了那么多年老师,这点事情当然不难。摊位就摆放他们的新家门口,那是十字街头一栋临街的公房。

        他们家已经完全搬出外婆租住的房子,有了他们家独立的活动空间。因为母亲在这里找到了她的崭新职业。

        母亲在柑桔园只工作了两年多时间,柑桔园就因经营不善而关闭,所有员工都被迫遣散。母亲也因此失了业。

        可是母亲必须工作,她不能当专职太太,专职太太不是给她这种女人当的,因为她一无所有,却有四个孩子需要抚养。好在运气不错,正好新的政策颁布,原本属于公家资产的“街道医疗站”对外招标,承包给个体经营。

        通过一番活动后,母亲幸运的签下了这份承包合同。这一方面归功于父亲业余医术的名气,有一定的经营资格。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镇上的人都知道他医术非常高明,有时候,还有居住外省的人专程跑来找他看病;二方面多亏了街道办主任的帮忙,那是一个热心热肠的好阿姨,助人为乐是她的天性。

        街道医疗站就设在十字街头的一栋公房里。公房面积倒是很大,只是过度陈旧了一点。屋里房梁上积着一层厚厚的墨黑烟垢,角角落落到处都是蛛网和尘灰,好比一百年没居住过人似的。那些作为立柱和隔墙的木料,干枯腐朽到碰一下就直掉纤维和木屑。

        房子是没有窗户的,每天必须把正面整堵墙壁的活动门板统统卸下来,才能采光。所以每天早晚卸下和安装门板,成了住户们最常规的一项工作。

        公房分有好几个大小不等的铺面。医疗站原本设在最大的一间铺面里,不过,随着激烈的竞争,铺面租金迅速上涨。父亲为了节省成本,只好让出大间,租下最小的那一间。

        那个大间,最后被一个杂货商租下,开了一间堆满商品的杂货铺。那家伙生意真是兴隆,腰间捆一个好大的帆布腰包,腰包沉甸甸的,装的全是钱。

        他铺面那么大,却每天坚持把陈列货物的货摊摆到门外去,占去一大半的人行过道。他才不管你过道是否变得狭窄,行人过路困难,他只希望他屋里所有的商品,能够展示到路人眼皮底下。

        他后来生意越做越大,跟他老婆分开,夫妻俩各开了一个同样的店铺。两个人的铺面相邻,既合作又竞争,搞得真是热火朝天。

        医疗诊所这边的铺面太小,被药柜占去大部分空间以后,里面就只放得下一张床,仅供父亲和母亲居住。好在父亲在学校里还有自己的宿舍,孩子们就都住在学校里。

        医疗诊所是以中医为主的,他们甚至没有开设打点滴这种最常规的西医项目。经营策略完全依赖父亲的医术名气。患者都是冲着父亲一传十、十传百的名气来的。有了这个诊所,也更能充分发挥父亲的医术才能了。

        对于中医,母亲一窍不通,她只能按照父亲开的处方,给人打针取药。诊所以母亲的名义承包,经营其实是父亲为主,母亲只能打打下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